满天繁星中,只有样东西能跟这些描述相吻合,那就是坍缩恒星。也许罗摩就是颗死去太阳——颗疯狂旋转中子球,立方厘米就有几百万吨重……
就在这时,斯坦顿博士惊恐脑子里闪过H.G.威尔斯永恒经典《星辰》。他第次读这个故
暗淡光点——太小,还不能看个真切。不过随着它向太阳系中心直直切入,月复月,它会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大;轨道天文台会赶在它永远消失之前,收集到有关其形状大小更加精确信息。时间有是,也许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人们还会把艘正常工作太空飞船扔到罗摩附近,凑上去拍些清楚照片。真正与之会合恐怕不大可能——罗摩以十万公里时速穿过行星轨道,切入太阳系,要与之实现物理接触,能量消耗太大。
于是,全世界很快就把罗摩丢到脑后,不过天文学家可没有。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变得越来越兴奋,因为这颗小行星正变得越来越让他们费解。
首先,罗摩光变曲线[4]有问题。罗摩没有光变曲线。
所有已知小行星,无例外,亮度都会有缓慢变化,时而变亮时而变暗,周期以小时计。早在两个世纪前人们就认识到,这是由小行星自转和它不规则形状所引起必然结果。它们在轨道上圈圈转个不停,向阳面也在时时刻刻发生改变,其亮度也因此随之变化。
罗摩却没有呈现这种变化。要是它不自转,要就是它表面十分均匀,而这两个解释似乎都不大可能。
这个问题被搁置几个月,因为所有大型轨道望远镜都忙于自己常规工作——凝望遥远宇宙深处——无暇他顾。空间天文学是项价格不菲爱好,使用大型设备花销轻轻松松就能达到每分钟千美元。要不是个价值五十美分电容器报销,让个更重要项目暂时中止,威廉·斯坦顿博士本来也不可能有整整刻钟时间,来把玩月球背面直径两百米反射望远镜。别天文学家倒霉事,让他撞大运。
直到第二天,轮到他用计算机处理观测结果时,比尔·斯坦顿[5]才知道自己有何发现。到最后,结果出来,可他花好几分钟才明白这些数据意味着什。
其实,罗摩反射太阳光亮度并非毫无变化,只是变化很小——虽然难以察觉,却不可能认错,而且极有规律。和所有小行星样,罗摩确在自转,不过,小行星上“天”是几个小时,而罗摩上“天”却只有四分钟。
斯坦顿博士飞快地做些运算,他觉得自己无法相信这些结果。这个微型世界在赤道上自转速度会达到每小时千多公里;除两极,在任何地点着陆都是不要命尝试。罗摩赤道上离心力之强,足以把任何松脱物体以差不多个标准重力加速度甩出去。罗摩就像块翻滚石头,上面绝不可能长出半点儿宇宙苔藓。让人吃惊是,这块滚石居然还能保持完整,至今没有散架,变成千百万块小碎片。
这东西有四十公里宽,自转周期才四分钟——在天文学分类当中,该把它算进哪类呢?斯坦顿博士想象力还算丰富,总喜欢直接贸然得出结论。如今他想到结论,却着实让他难受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