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牛幼体诞生后会用两只前肢爬上牛身体,再用尾端针器刺穿皮肤上较薄部位,注入细胞团。细胞团于体内成长,成为新袋状生物──袋牛。袋牛幼体寿命相当短暂,完成任务后约两小时便会缺乏水份而死。
袋牛幼体与成体乍看与宿主牛只不同,但在生物学分类上确实属哺乳类偶蹄目牛科动物。袋牛幼体前肢钩爪如牛蹄般裂为两道,是追本溯源唯根据。
袋牛精子会在宿主子宫内与牛卵子结合,说这是受精,说这仅是夺取卵子中养分,目前学界争论不休。
不过,关于袋牛与牛同类事,还有则趣闻。据说袋牛幼体在攀爬牛只途中遭到捕捉时会蜷曲身体,发出牛叫声。其他牛只听闻此声便会惶恐不安,齐声哞叫。笔者多次观察袋牛幼体,可惜从未听过。
在眼中,这些身怀奇迹咒力,野心勃勃学生就宛如被袋牛寄生、默默咀嚼著饲料牛,实在不可思议。或许这是因为当时大家年少无知,不明白正被学校当成家畜管理,更不理解自己究竟背负何种重担。
问道。
「呃……酪农间有种说法,长袋子牛免疫力比较强,不易生病,学者还在研究这是真是假。」
即使们之前看过各种奇形怪状家畜,但对袋牛兴趣最浓厚。这是有原因。要解释这点须参考手边另本书。书名是《新生日本列岛博物志》,封面烙上「秘」字,代表本书属于第三类书,可能有害,要谨慎管理。
以下是部分节录:
袋牛曾被称为「牛袋」,由于前述因素演变为袋牛。这名称碰巧与袋虫十分类似,颇耐人寻味。袋虫(Rhizocephalanbarnacle)是甲壳动物,藤壶近亲,模样像袋子,乍看联想不到虾蟹等甲壳动物。这是因为袋虫经过演化,成为适合寄生在藻蟹等甲壳动物。
母袋虫先是用介形虫幼体形态寄生在螃蟹身上,变态成有刺胞幼体后再将体细胞块注入螃蟹体内。当细胞成功附著,它会长出刺针并穿破螃蟹表皮,在外面形成袋状身体。体外最主要器官是卵巢,没有四肢或消化器官。体内细胞则会长出如植物般根部,吸取螃蟹身体组织中养分。被袋虫寄生螃蟹会失去生殖能力,此现象称为寄生去势。
(中略)
另方面,人们自古以来将长在牛睪丸、子宫、鼠蹊部上袋状肿瘤称为牛袋,而且认为牛袋是良性肿瘤,不会影响牛只健康;但近年发现,牛袋其实是独立袋状生物,演化过程与袋虫类似,属于牛种。
袋牛起源不明,不过最可信说法是,母牛怀有双胞胎时,胎吸收另胎后转化为肿瘤,此现象经过演化而产生袋牛。
被袋牛寄生公牛,睪丸精液会混杂大量袋牛精子;若袋牛寄生于母牛,袋牛会于宿主交配时将精子散布到子宫中。无论寄生哪方,宿主旦交配就会同时生出健康小牛与大量袋牛幼体。袋牛幼体长约四公分,无眼无耳,拥有两只细长前肢,身体类似毛毛虫,尾端有类似昆虫产卵管针状器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