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食在广东。”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有颇为周详表达:“天下所有食货,粤地几尽有之,粤地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
既已夸下海口,便需落到实处。广东人口不离“食”,粤白便以之为核心要义。粤俚“揾食”说是“谋生计”;“食失米”指不思进取;“食得咸鱼抵得渴”则形容预计后果之权宜。可看出,岭粤民间语言系统是很务实,将“民以食为天”道理身体力行,并见乎日常肌理。
粤食精粹,其中之便是点心。粤语发音“Dim-sum”也是最早批进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式词汇。这当然得自唐人街兴盛,闽粤人士在各国开枝散叶,也便将之发扬光大。二○八年夏,香港金管局联合中银、汇丰和渣打三间银行推出新钞系列,二十元纸币主题便是香港“点心”与饮茶文化。
所以“饮茶”和“点心”,可谓是岭南饮食文化最为接近民生部分。前者是表,关乎情感与日常仪式;后者是里,确实是纷呈“好吃”所在。记得首次在茶楼,是族中长辈为来港读书接风。是真被这热闹气象所吸引,像是瞬间置身于某个时光漩涡。他们谈起五哥,即祖父,年轻时来粤饮茶经验,竟与数十年后心有戚戚。时光荏苒,那间茶楼人事迭转,但总有股子精气神儿。这兩年,“新冠”让不少香港老字号败下阵来。些店铺勉力维持后,终于关张。在新闻里头,也知这间曾歇业过。今年疫情稍好转,重开午市,偕个友人去。人自然是不多,但并不见寥落。或许因为老伙计们都在,店堂依然旧而整洁。因不见热闹,反而多种持重与自尊。“今日,食啲乜?”沙哑苍声,利落,来自年迈伙计。那刻听来,是很感动。
想写部关于“吃”小说,是很久事情。在《北鸢》里头,文笙母亲昭如,在个饥馑寒夜,对叶师娘说,“中国人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她想说,是中国人在饮食上善待“意外”态度。便从安徽毛豆腐、益阳松花蛋,直说到肴肉。如此,这是中国文化传统里“常与变”辩证与博弈。
念念不忘这个主题,便在这部新长篇小说里,将这“常与变”植根于岭南,放在对师徒身上。“大按”师傅在行内,因其地位,自有套谨严法度。守得住,薪火相传,是本分。要脱
颖而出,得求变。只看粤广脉脉时光,自辛亥始,便有派苍茫气象。其后东征、南征、北伐,烽火辗转,变局纷至沓来,历史亦随之且行且进。“变则通,通则久”。时代如是,庖理亦然。忽而走出个少年,以肉身与精神成长为经,技艺与见识丰盛为纬。生命通经断纬,编织南粤大地锦绣,为铺陈席盛宴。在这席间,可闻得十三行未凉余烬,亦听见g,m先声笃笃马蹄。他闭上眼,用上把力气,只管将这味道与声响,都深深地揉进手中饼馅。久后,容器中体浑然。便用模具打出形状,上炉,慢慢烤,慢慢等。待到满室馥郁氤氲,席上人也结束酣畅。他退到后厨,看窗外,月光如洗,远方道亮白,是渐渐退却潮汐。
白驹过隙,潮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