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在埃及》及《赡养者约瑟》则是在希特勒政变后写毕。
在从事这部卷帙浩繁巨著之前,托马斯·曼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参考许多科学专著,并努力追溯《圣经》传说中历史根源。在对神话传说进行艺术处理时,他不仅依靠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许多作品,还借助于弗洛伊德学说。小说某些内容表面上是讽刺埃及人民民族自大狂,实际上却是针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子。在这“四部曲”里,托马斯·曼力求从神话中找到人道主义因素,以达到借古讽今目。正如托马斯·曼在次学术报告中所说:“在内心准备把类似约瑟传说材料当作与创作兴趣相吻合东西来接受,是由于当时趣味发生变化,对市民日常生活厌弃和对神话爱好。”许多评论家认为它与《魔山》样,也是部发人深省“教育小说”。
在托马斯·曼看来,美国是当时世界上m;主、自由象征,因而于九三八年迁居美国。不久他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先后发表各种演说。九三九年,他又部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问世。
《绿蒂在魏玛》写作技巧颇为新颖,完全摆脱传统艺术结构。小说没有多大情节,只是着重描写歌德与青年时代热恋过女友夏绿蒂于八六年重逢时各种场景。在第七章中,作者对歌德心理状态刻画入微,巧妙地再现这位大诗人生活年代及其复杂矛盾性格。显然,作者想借歌德来确立并发挥自己人道主义思想,矛头也是针对当时横行欧洲法西斯主义。
早于九○年,托马斯·曼就想写部“浮士德”式大型作品。九四三年五月,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该书于九四七年出版。它主题与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等样,是部描写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以悲剧而告终小说,同时也是部德国走向法西斯、走向战争与毁灭“时代小说”。小说中,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尔金不满现实,在音乐上试图有所创新。他同魔鬼订约后,写出许多反传统新颖作品,但由于莱弗尔金人性尚未泯灭,受到魔鬼惩罚,最后他认识到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完美,主要应有益于人类。可惜他觉悟得太晚,灵魂已为魔鬼所占有,终于变成痴呆。据作者在九四八年发表日记透露,莱弗尔金思想、气质和经历,与尼采情况十分相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无异是尼采化身,而音乐家与魔鬼谈话,则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这部小说写作技巧也与托马斯·曼传统写法不同,具有现代派小说许多特点。
自九四七至九五二年间,作家往来于欧洲大陆及美国。九四九年,为纪念歌德诞生二百周年,作家回德国,在法兰克福和魏玛两地发表演说,两地都给他颁发歌德奖金。由于他对日益猖獗麦卡锡主义十分不满,而美国报刊又猛烈攻击他同情**主义,他于九五二年忿然离开美国,移居瑞士苏黎世附近。
托马斯·曼最后部重要作品,是未完成长篇小说《大骗子克鲁尔自白——回忆录第部》。此书个别章节曾在九二二年和九三七年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