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是,读者很接受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地方在哪里。
再让举个例子。
而这种思维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东西是什,从而为探索可能性留下空间。
在这里,问大家个奇怪问题:前面所讲东西,都是对吗?
比如在僵固型思维里,讲到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型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出差好几天,回到家敲门,女儿扔下手中游戏,飞奔过来抱。接下来段时间,在她玩数独游戏时候,围着她夸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分明看到她脸上开心神情。
这样夸奖会让她陷入僵固型思维吗?
个早就知道事情罢。
但是不会说什。知道说是没用,如果用心体会,也许很多年以后,他们对这句话也会有更深理解。
思维发展三重境界
为什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不同境界。
在青春期时候,直为自己是个敏感内向人而苦恼。那时候,不知道该怎跟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
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第个阶段。
学心理学以后,会努力去寻找些例外。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有困难,跟熟悉朋友在起时,也是很放松,而且很享受别人听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就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
可实践下,有天就想,干嘛这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种思维休息,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下嘛。于是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比较敏感内向人。
并不觉得。为什不会?这个问题答案,想留个悬念,在课程下部分来说。
在这里要说是,就像心理咨询做只是局部工作,们所讲知识,也只是局部真理。
也许你要问,老师,你是不是想说,人应该有批判型思维,不能全盘接受?
不是,想说恰恰相反。
所有知识都是局部,找出它不够完善部分,是很容易。可是要听到它对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都是错,才能听到他说对地方在哪里。
第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思维就是这样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们对某件事理解会呈现螺旋式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形式发展,那他思维,就是种有弹性思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