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尚且如此,超越家族族群、国家或地区,那些以文化、政治、语言或历史传统形成人类群体,其边界又如何可能与生物学意义上人群边界相等同呢?古代并没有现代“民族”这样概念与社会实体,只不过有大致上近似于现代“族群”这样观念和社会存在。但即使是这样社会集团,其本质仍是非血缘,把这样集团维系在起,并不是血亲纽带,而是文化、政治和历史传统,而且所有这样人群,都处在持续变动历史过程中。最值得现代研究者警醒,就是古代族群结构流动性和族群边界开放性。即使那些在地理上极为偏僻而与外界联系稀少族群(研究者倾向于在这样长期孤立闭锁人群中采集样本以确定人群间生物学差异标准),也在时间长河中保持着定流动性。所有那些以英雄祖先滋蔓生发出来民族历史,其形式虽然只是不同时期各人群不断修订群体传说,但其实质则是各人群围绕文化与政治权力所进行缘饰与解说,以及这类缘饰与解说层层堆积。
所有古老缘饰与解说所努力方向之,就是把当下人群描述为个血缘性集团,用生物学意义上血亲联系掩饰内在政治联系。近代以来民族观念,以及“民族—国家”政治实践,正是这历史传统延伸。把不同民族和不同族群看作在生物学意义上彼此有清晰区别人群,这种学说极端演化就是种族主义,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种族主义学说影响到政治实践中,最极端就表现为种族灭绝。以德国纳粹为代表所犯下滔天罪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沉痛教训之。对种族主义反思,应该从基本概念、观念和方法入手。
三
不错,“人以群分”,但分群标准是什?族群、民族分类,究竟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社会过程,还是本来就具有生物学科学依据?当们宣称自己族群归属时,们依据究竟是种主观认同,还是可以用科学数据表达出来客观生物学标准?匈牙利考古学家乔纳德·巴林特(CsanádBálint)在2010年发表篇论文中指出,关于人群分类,20世纪有两个影响很大学派:个是英美学派,强调主观认同;个是德苏学派,强调客观标准,包括物质文化与生物学特征。如果他说这两个学派分野确是存在,那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概是属于德苏学派那个传统。这可以解释,为什在中国研究者中,强调族群分类有客观依据并不少,而且当有人用DNA来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时,竟然难以听到批评声音。
在巴林特家乡匈牙利,种族主义思维远远没有肃清,甚至相反,还颇有市场。匈牙利2010年国会议员秋季选举之前,极右翼政党(匈牙利国会第三大政党)个候选人请家名为NagyGen医学诊疗公司为他做DNA测试,以证明他没有犹太人和吉卜赛人血统,而是个纯种马扎尔人。这份测试报告宣称,在该候选人基因组十八个点上检测表明,他祖先中没有犹太人,也没有吉卜赛人。该报告发表在该政党选举网站上,说明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还颇有市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