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们应该知道,在汉武帝以前,从河西走廊向西直到中亚,全都是印欧语言中伊朗语支各语言世界。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印欧语言向东亚扩张直达到今山西中南部,参与塑造华夏古文明某些人群就是说印欧语言[5]。《史记》《大宛列传》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大宛列传》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张骞及其随行*员旅行报告写出来,他们旅行都是自今新疆北部向西再向南,也就是说,因此他们报告没有提到今新疆南部即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国家情况。其实,自河西向西经塔里木越帕米尔到中亚,都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也就是说,秦朝以西是个连续印欧语和印欧文化世界。
秦汉之际崛起并建立欧亚草原第个大帝国匈奴,似乎并未改变这局面。匈奴统治集团是说什语言,究竟说古蒙古语,还是古突厥语,这是匈奴史研究中最引发纠纷却又毫无结果问题。不过,关于匈奴和月氏样属于印欧语人群、源于西方而不是北方说法[6],也是不能排除。无论如何,汉武帝发动旷日持久对匈战争之前,汉朝西部边境不仅没有扩大,却遭受着巨大国防压力。可是当汉朝军队在霍去病领导下于公元前121年占领河西走廊之后,华夏政治体进入塔里木盆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接下来为人熟知历史就是汉朝经略西域,也就是华夏政治与文化影响进入塔里木盆地,以及汉朝对中亚用兵。应该注意是,在汉武帝之后两千多年历史中,尽管河西地区始终存在着非华夏文化因素,有时候这种非华夏因素还会形成河西被非华夏政治体统治(如十六国时期后凉、南凉和北凉,唐代吐蕃,宋代西夏,等等),但河西华夏化程度非常高,连续性也非常强,是华夏文明在西部最富历史意义战略桥头堡。
和河西情形近似还有两个地方,个是吐鲁番,个是楼兰。吐鲁番和楼兰本来是塔里木东缘两个绿洲小国,是说印欧语,但在汉朝及其以后华夏政治体连续冲击下,最早进入华夏化轨道。可是,很可能是由于北朝时期自然环境变化(比如孔雀河河道变化)造成楼兰地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个本已成型华夏化绿洲消失。当然,华夏力量西进与楼兰绿洲环境破坏之间究竟有怎样关系(或是否有相关性),还有待今后研究给出答案。吐鲁番是今新疆境内第个被纳入华夏式郡县行政体系绿洲(设置高昌郡),而且是在中原华夏统政权崩解后所谓十六国时期。可以说,从汉代到西州回鹘控制高昌近千年时间内,吐鲁番华夏化进程基本上是连续。由于唐宋之际在华夏政治体周边涌现出多个重要非华夏国家政权,切断吐鲁番与中原联系,吐鲁番华夏化成果很快消失。
华夏因素退出同时,突厥因素却进入。和吐鲁番先后同时,整个塔里木地区进入突厥化时期。塔里木南北各绿洲本来说印欧语、信仰佛教和其他宗教人群,最终转变成说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突厥人,这是个耗时长久、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