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纺织品生产,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织工控制。29早在17世纪,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那些本来颇有影响力担当印度织工和欧洲出口商之间中间人印度商人,逐步为些受到欧洲公司更紧密控制代理人所替代。继孟加拉之后,苏拉特也于1765年落入公司控制。1795年,总督属下贸易局抱怨道:
迄今为止,这系统实际上让个与生产者或织工没有直接联系承包商出面,他通过分包形式与大量在财富和诚信方面都有限当地商人建立协议。当地商人虽然负有责任,但是他们没有承担爽约赔偿能力。事实上,货物也从来没有交到承包商手里。因此目前现有困难无法被根除,除非完全废除这制度,或者对其进行重大变革。30
移除印度中间商,可以让外国商人更好地控制生产,并且让后者有能力获得更大数量商品。最终,东印度公司尝试绕过那些长期以来帮他们联系织工印度巴尼亚人,而把这职责交给那些直接受雇于公司印度“代理人”。伦敦贸易委员会详细地指示总督如何重建棉布采购体系,以期“为公司恢复真正商业知识”,从而通过执行“代理人系统总体基本原则”,以较低价格获得更多棉布。现在,公司通过其印度代理人直接预付定金给织工,这是此前英国人没有做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领土控制和随之而来政治权威。虽然织工此前就依赖信贷,但是由于欧洲人新近加入这些信贷网络,以及欧洲商人垄断印度某些区域经济控制权,这些印度织工现在更加依赖公司。早在18世纪中叶,欧洲公司已经派遣其代理人深入达卡附近农村些制造中心,这些代理人日益详细地规定生产条件,因此成功地降低价格。18世纪90年代,东印度公司甚至鼓励织工搬迁到孟买进行生产活动——目是可以更好地监督织工,“以免遭特拉凡哥尔王公(RajahofTravancore)臣仆勒索”。31
英国人对印度次大陆入侵意味着织工逐步丧失定价权。根据历史学家辛那帕·阿拉沙拉南(SinnappahArasaratnam)说法:“他们不再能为自己选择主顾生产,他们不得不接受棉纱作为报酬部分,他们制作过程还受到住在村子里公司代表严苛监督。”此时,织工经常被迫去找指定商人领取预付金。这样做最终目就是要使织工成为受薪工人,这做法和同时代商人在英国农村所做样。32
为进步实现目标,公司直接地对织工使用强制力量。公司雇用大量印度人以监督并贯彻新规章制度,事实上是将棉布市场官僚化。大量新法规使得织工在法理上束缚于公司,使得他们不能向开放市场销售棉布。公司代理人则在织机旁督查棉布生产,努力确保这些棉布按约定卖给其公司。新税务体系还会惩罚那些为别人生产织工。33
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bao力,其中包括身体上惩罚。如果个公司代理人投诉某位织工非法地在为私商工作,“那公司代理人(Gumashta)会将他及其儿子抓起来,严厉地鞭笞,并把他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