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东印度公司份报告称:“如果孟加拉制造者遭遇任何原料瓶颈而导致棉花产业重大衰退,那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将要下降,其人口也会无法阻挡地下滑;不能指望原料种植任何可观增长能抵消原料减少影响以及对制造业者积极性影响。”10此外,大量出口原棉将导致农民过度依赖市场来购买粮食,“季歉收将会导致粮食匮乏,甚或是饥荒,这将导致农村凋敝以及国家财政破产”。11只要有可供出口棉花,东印度公司都会将其运到中国来换取茶叶,以取代出口大批金银需要。除东印度公司抵制以外,还有其他困难。这些因素包括:建设将棉花运到海岸基础设施往往过于昂贵,印度棉花品质不,特别是短纤维棉,以及在广大南亚次大陆内部劳动力缺乏。简言之,印度对英国棉花出口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需求。12
与印度、非洲或安纳托利亚相比,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看起来似乎更有前途。原棉需求爆炸式增长对这地区白人种植园主来说不是个秘密。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就小规模地种植棉花。随着棉花需求增长,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商人逐渐在他们常规甘蔗和其他热带商品贸易外,开始运送棉花。他们也将棉花贸易整合进他们奴隶贸易之中。例如利物浦塔尔顿(Tarleton)兄弟,起初棉花贸易只是他们贩卖人口贸易副业。
既然这项生意非常有利可图,加勒比地区欧洲商人尝试获得更多“白色黄金”。他们找上加勒比地区种植园主,这些人与非洲、安纳托利亚和印度种植者不同,有近两个世纪为欧洲消费者种植作物经验,其中最重要是甘蔗。这些种植园主还控制两个至关重要因素:适宜棉花生长土地和长久以来动员劳动力为世界市场生产经验。在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繁荣年代里,棉花对于两个新兴种植园主群体有着特别吸引力。第个群体包括诸多小种植园主,他们缺乏开展甘蔗种植必要资本,希望有种作物能够种植在更为贫瘠土地上,需要数量更少奴隶和规模更小投资,但仍然获得可观利润。以圣克罗伊岛为例,棉花种植所需要奴隶数量是甘蔗种植五分之弱。第二个群体是新开垦土地种植园主,他们首先种植几季棉花,以在较少几个种植季节中松动土壤,随后利用从棉花生意中获得利润转而投资蔗糖业。13
数以百计这样种植园主集合起来,共同开辟种新“商品边疆”(commodityfrontier)——片新出产棉花土地——并开启全球棉花历史新篇章。由于他们种植棉花决定,以及他们奴隶劳动,加勒比地区棉花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1781年到1791年间,仅从英属加勒比岛屿进口棉花就翻两番。法国种植园主也纷纷效仿,1781年至1791年之间,加勒比地区最重要棉花产地圣多明各棉花出口量翻倍,法国制造商将这种棉花称为海岛棉(cotondesIsles)。14加勒比地区棉花出口增长如此之快,以至于1800年,巴哈马种植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