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率增加两倍多,织布生产率提高六倍。这种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工资在总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在下降。在德国,纺纱业工资占总成本比例从1800年78%下降到1913年39%,而在织布业,工资所占比例下降没那惊人,从77%下降到57%。
但是,面对制造商无法控制其他投入,特别是原棉价格,工资成本仍然很重要,因此对赢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毕竟,到1910年,中国工人工资只有英国工人10.8%,美国工人6.1%,而中国工人工作时间几乎是新英格兰工人两倍——两者分别为5302小时和3000小时。更多地方都出现这种低工资竞争,而且这影响深远。例如,到20世纪20年代,来自捷克和俄国生产商竞争被证明是对德国棉花产业威胁。从长远来看,棉花制造业成场“竞相探底”竞赛。22
制造商试图对这种压力作出反应,求助于他们越来越强大z.府,使本国工业与全球竞争隔绝开来。德国棉花工业依赖个复杂关税制度,以满足其棉花工业具体部门具体需要。制造商也组织起来,例如1870年,他们建立南德棉花工业家俱乐部(VereinSüddeutscherBaumwollindustrieller),他们还成功地游说国家支持自己利益要求,《德意志经济通讯》(DeutscheVolkswirthschaftlicheCorrespondenz)便认为关税保护是让德国工业能够承受进口压力唯手段,而印度、中国或埃及制造商就无法获得这种好处。这种关税保护在其他地方也很重要。意大利通过1878年和1888年棉花关税有效地保护本国市场。在法国,应其棉产品制造商要求,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保护主义关税提高棉花产业利润,尤其是自1892年通过《梅利纳关税法》(MélineTariff)以来。2319世纪后半叶,美国保护主义制度也在加强。1861年《莫里尔关税法》(MorrillTariff)提高对进口棉花关税,1883年关税法降低对廉价棉产品(美国制造商容易生产种类)关税,却提高对更高品质棉花关税,这趋势延续到1890年关税法。
从19世纪“第二次奴隶制”灰烬中产生新帝国主义现在给些人带来红利,帝国主义市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段时间内,它给加泰罗尼亚制造商带来利润,19世纪80年代,加泰罗尼亚制造商获得在西班牙剩余殖民地中保护性经营权,包括垄断古巴市场。它也让进入中亚地区俄国棉花工业家获利甚多。它保护英国制造商免受印度竞争。即使在美国,在爱德华·阿特金森等棉产品制造商要求下,z.府也积极帮助制造商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拉丁美洲,因为拉丁美洲是美国半棉花出口目地。24
尽管欧洲和新英格兰棉产品制造商拼命地努力保住他们在全球棉花帝国中崇高地位,但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是股强大反作用力量。由于劳动力和资本国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