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保存面临风险
莫高窟绵延千年,地处戈壁沙漠腹地,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洞窟内微环境相对稳定,壁画和彩塑所用矿物颜料性质稳定不易变化,历史上鲜有灾难性战事和社会动荡,这些是洞窟本体、壁画和彩塑得以保存至今重要条件。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在不断地威胁着莫高窟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保存。特别是16世纪中叶明朝z.府封闭嘉峪关,关外人民内迁,敦煌沦为边荒之地,石窟停止开凿,繁荣兴盛佛教圣地趋于冷寂,以致逐渐被人遗忘。
从封关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近四百年间,莫高窟无人看管维护,任由窟檐糟朽、窟门缺失、窟室坍塌、风吹日晒、沙子侵入、河水倒灌,还有旅人或散兵居住投宿、修炕搭灶。这个时期种种自然和人为破坏,加速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多种病害爆发。至20世纪40年代,历经沧桑莫高窟,已呈现派荒凉破败景象。
敦煌研究院保护专业人员经过对莫高窟洞窟崖体及其壁画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环境和洞窟微环境多年调查、监测和研究发现,莫高窟文物保存受到多种风险影响和威胁,壁画和彩塑本体许多病害往往是多种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结果。这些风险因素长期威胁着石窟本体、壁画和彩塑及石窟环境保存。
首先是来自风沙自然侵害。
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边缘,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威胁。稍有风吹,就有鸣沙山流沙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会吹蚀洞窟围岩,磨蚀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
特别是16世纪中叶以后,因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和看护,洞窟门窗破损,倾泻沙子不同程度地积存于许多洞窟中,吹入窟内沙子直接磨蚀壁画和彩塑。倘若遇到强降雨,窟前积水灌入洞窟,窟内积沙储水,就会导致洞窟湿度增高,引起壁画霉变、酥碱等病害。风沙还会造成窟前环境污染,所以要经常清扫,拉运积沙。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作人员每年要从窟区清除积沙约3000—4000立方米,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经过多年风沙防治,风沙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每年春季开始,常有沙尘天气。细小沙尘飘入洞窟,沉积在壁画和彩塑表面,依然不利于文物保护。
其次是水入渗和可溶盐危害。
敦煌壁画大致由支撑体(洞窟岩壁)、地仗层(草泥层)、画面层(颜料层)组成。莫高窟每年夏季有季节性降雨。雨水沿崖体裂隙渗入岩层,溶解岩体中盐分。溶解后可溶盐随水分运移到洞窟岩体、壁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使壁画潮解。待水分挥发后,可溶盐在壁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结晶。降雨时,潮湿空气进入洞窟,被壁画地仗和岩体吸收,再次使盐分溶解。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导致岩体疏松,壁画出现空鼓、起甲、酥碱等病害。这些病害对壁画破坏非常严重,且难以控制。
最可怕是地质灾害。莫高窟建造在砂砾岩体中,且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在自然营力缓慢侵蚀与历史上各类突发地质灾害叠加作用下,开凿洞窟较多岩层存在着许多纵向和横向裂隙,风蚀、雨蚀致使裂隙发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