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9《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1《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条。
对上古历史、贵族社会历史都不关心,更不会有人做这种工作,这些零散篇章会大量散失、失传。再经过秦始皇焚书,战国以前真要成为历史空白。
万幸,有孔子整理“六经”,有他开创儒家传承“六经”,才把这些珍贵史料保存下来。至于和左丘明那点著作权小纠纷,倒不是太值得强调,毕竟孔子都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没声称自己有著作权。
从实用(意识形态)角度讲,“六经”对战国以后中国意义不太大,因为社会结构全变。后世科举制度,主要命题范围就是这些经书,其实世人对它们内容都是似懂非懂,在帝制时代中国没什实用价值。科举制度和儒家经典绑定,是古代中国(汉)文明走向没落最重要原因。
但从文化和历史角度上看,孔子整理“六经”意义就太大。清代乾嘉学派搞考据,才开始发掘出“六经”反映上古、春秋社会历史细节,所以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到西方现代学术方法传进来以后,“六经”更是现代人解读战国以前古史基础,很多工作还没做完。比如写过《周灭商与华夏新生》(见“外篇”),就用很多“六经”里内容,它们很多可以和考古发现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1《左传·成公二年》。
12《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3《论语·季氏》:“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14《左传·哀公十二年》。
15以上史事来自《左传·哀公十三年》。
16《论语·子罕》:“子曰:‘吾
2《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3《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4孔子历经季氏几代人依次是:季武子、季悼子(早夭,未继位)、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
5《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条。
6《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辞焉!如有复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