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antCare)也提到,养育孩子秘诀就是遵守纪律,依据严格日程表为孩子提供物质需求。篇1929年文章指示家长,如果婴儿在正常进食时间之前就哭,“不可以抱他,不可以摇他哄他别哭,而且也不可以喂奶,要等到确切喂奶时间才行。婴儿,甚至是小婴儿,哭下并不会有事”23。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有越来越多专家达成共识,放弃这些严苛行为主义理论,承认情感需求重要性。在系列著名(而且残酷到令人震惊)实验中,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Harlow)在幼猴刚出生不久,就将幼猴与母猴分开,隔离在小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母猴,只是金属假猴,装有奶瓶,另只是绒布假猴,但没有奶瓶,结果幼猴紧抱着绒布母猴。
有件事,这些幼猴都懂,但是约翰·沃森与《育儿》育儿专家却不懂:哺乳动物要活下来,仅靠食物还不够,还需要情感联结。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猴子天生就极度渴求情感联结,这让它们认为,比起坚硬、金属制物体,毛茸茸物体比较可能建立起情感联结。(也是因为这样,儿童更可能紧抱着洋娃娃、毯子或是臭烘烘破布,而不是什厨具、石头或是木块。)正是因为对情感联结需求如此强烈,哈洛实验里幼猴才会不理睬能提供奶水金属母猴,而投向唯看来可能满足它们需求绒布母猴。但很遗憾,幼猴真心渴望始终没能得到绒布母猴响应,于是这些幼猴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长大后成为神经质和反社会成猴。
们今天回顾20世纪早期儿童养育指南,会感到难以置信。专家怎可能没发现儿童有情感需求?怎可能不知道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除需要满足食物、居所和医疗照顾之外,满足情感需求也同样重要?然而,讲到其他哺乳动物,们却不断否认这个显而易见事实。就像约翰·沃森和《育儿》杂志育儿专家样,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人虽然给小猪、小牛和儿童提供物质需求,却往往忽略它们情感需求。于是,无论是畜牧业还是奶品业,都是以打破哺乳动物最根本情感联结为基础。农民让母猪和母牛不断怀胎,但小猪和小牛出生没多久就被迫与母亲分离,常常终其生都未能吮吸母亲乳头,也没能感受到她亲吻和温暖爱抚。哈里·哈洛对几百只猴子所做事,现在畜牧业及奶品业每年还会在几十亿头动物身上上演。24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