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学理科是完全对路。
只不过,对于大学毕业后登上固定轨道驶向未来这点,感觉不到有什魅力。
读大四是在1970年。从1960年到1970年,正是大学里学生运动6搞得如火如荼时期,运动起因是安保问题。当时,各所大学都遭到封锁,授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只要你交毕业论文,学校就会给你发张毕业证书,当时是这样个时代。
而日本社会呢,当时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期,音乐、戏剧之类文化演出开始大量涌现。于是乎,基本上不去学校,取而代之是整天流连在新宿带爵士乐茶室里。
说到在爵士乐茶室里聊那些话题,当时最时髦是存在主义、萨特和波伏娃,另外还有科林·威尔逊7,在当时也有很高人气。记得当时书包里也有本书,是《次郎物语》8,但没好意思拿出来。
现实版。
老妈为设计条出路:读完理科大学,然后去大型企业就职。她觉得不可能有别出路。而且,老妈决定在家里是没有商量余地。因此,在考取明治大学理工学部时候,脑子里尽想着就这太太平平地念完大学,然后去做个循规蹈矩工薪族。
也就是说,当时是被老妈各种想法所左右。
尽管如此,却像只生下来就待在笼子里小鸟,从来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不自由,更不会想到自己人生受到母亲束缚。对母亲来说,应该也从来不会去往这方面想。这样做都是为儿子好,她肯定是这认为。
再者说,母亲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抚养大,让上大学,是再清楚不过。也知道,哥为牺牲自己学业。所以说,除母亲决定外还有别选择,连自己都不会这去想。
对于个理工学部机械系大学生而言,存在主义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这反而激起向往。再说,最关键是,谈谈文学和哲学,聊聊学生运动,可以搭讪到大把女孩子。要说能够顺顺利利聊下来话题,那无非是本田汽车引擎如何如何之类,而这样话题女生是点不感兴趣。说出来很可怜,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
另外,成为大学生后,对这个社会构造有些朦朦胧胧认识,也明白接下来如果想事业有成话,就该想办法进入官僚阶层,还明白如果就职于制造
不过,现在觉得,当时自己之所以那怕死,也许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个。
因为被束手束脚地五花大绑着,因为对自己人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所以体会不到活着感觉。
而自己大脑运作方式,也是相当理科型。
到现在还觉得做数学题是件很开心事,每当听到别人说起欧拉定理、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什,心里都会涌起股莫名骚动。如果做数学家,人生又会是怎样呢?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做这样白日梦。
干起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过电影导演这行后,有时也会瞎琢磨:那也是因为是个典型理科男啊。在写电影台词时候,发觉自己就像是在无意识地做因式分解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