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些几乎天天都要见面人,即他宰辅。与之前皇帝们样,徽宗也不断地被告诫,如果能找到合适人选来担任这些关键职务,他工作就会变得很简单:不必使自己太辛苦就可以成功地统治整个国家。皇帝宰辅通常有五至七个人,包括首相、次相以及在门下省、中书省和枢密院担任最高职务两个人。被提拔到这些职位上人必须经验丰富,在智力、远见和政治能力方面受人尊重,而且愿意与别人合作,这样才能在商议国事时富有成效。然而,将这样群人聚在起工作往往不容易。即使某个职位空缺,并由宰辅推荐人选担任,在起工作几年之后,宰辅之间也经常会产生矛盾。随着摩擦升级,宰辅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有时候,宰辅反对某种想法,很可能是因为他对手赞同。皇帝处理宰辅之间不和,通常是替换其中位或几位大臣,还有种常见方式是鼓励首相采取更强硬控制措施。尽管某位宰辅旦独断专权多年,士大夫阶层往往都会提出反对,但皇帝们发现,当他们拥有位有领导力首相时,政策决定与实施会更容易。当然,皇帝眼中所谓领导力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独断。
徽宗朝共有四十七人担任宰辅,其中有三十九人是在1102年徽宗开始支持改革派之后,十三人曾出任首相或次相。在这四十七位宰辅中间,有些仅仅任职几个月,也有些人担任很多年,通常是从个职位调到另个职位。有时候,某个职位可能会空缺很长时间,尤其是次相或枢密院副使。不过,担任宰辅般至少有五个人。表11.1列出徽宗统治时期些比较著名宰辅。
表11.1徽宗主要宰辅,按年代顺序
304
来源:《宋宰辅年表》,15—19页;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307—315页。
徽宗在十七岁登上皇位时,继承哲宗宰辅。而当他开始替换其中成员时,总是选择比自己年龄大个时代人,尤其偏爱曾在神宗朝效力那些大臣。在决定支持改革派后,徽宗就再也没有任用过保守派人担任宰辅。在这段时期,蔡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支配地位宰臣。不过,蔡京仕途也经历三次重要变化,因为徽宗曾三次将他贬官(1106年二月、1109年六月和1120年六月)。[6]每次替代蔡京都是批评他人,不过他们也是改革派,因此神宗朝颁布并在哲宗亲政时恢复些新政措施,如募役法、保甲法、改革科举考试课程和市易法,在整个徽宗朝基本上都得以保留。作为对比,由蔡京发起些改革延伸措施,如扩大学校制度、慈善项目、当十钱,以及在京外为宗室修建府邸,在他被贬期间就会削减甚至废止。[7]
徽宗第次贬逐蔡京时(1106年二月至1107年正月),仅让蔡京离开十个月,而在第二次,蔡京离开将近三年。第二次贬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阶段差不多有年,当时蔡京仍然留在京城(1109年六月至1110年六月);第二阶段将近两年,在这段时间蔡京被贬到杭州,而批评他人则更加肆无忌惮地公然反对他(1110年六月至1112年五月)。徽宗在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