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有条件读设计专业。到北京后认识些学美术朋友,从他们那里解到些设计学院基本概况。大学快毕业时候,在思索自己未来时,有个念头特别强烈:要去国外读设计学院,改行当设计师。
在北京那些学美术朋友特别支持,他们给推荐很多欧洲设计院校,选择家北欧学校,把自己作品寄过去。没想到学校给回复,让再寄些作品过去,然后通知过去面试。当时特别兴奋,觉得自己已经离梦想很近
高楼大厦里万家灯火,心里突然涌上个强烈念头:定有天,这些亮着温暖灯光窗子里,有扇窗是属于。从那刻开始,就想留在北京,用努力为自己打拼个立足之地。
在东方歌舞团,是独唱演员。虽然很努力,但可能声乐基础太差,演出机会并不多。不过,还是很珍惜这份工作。
来北京第二年,个跳舞同事叫陪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只是陪他去,完全没有当回事。那个时候只想唱好歌,从未想过要当演员。当时那个同事非要让也报名,说不感兴趣,并且还要交几十元报名费太不划算。他说他借给报名费,等考上再还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报名。
命运有时候就很蹊跷,结果他没考上,考上。
考上后是否离开东方歌舞团,是当时非常纠结。最终做决定从东方歌舞团辞职,是因为很现实原因:上电影学院就可以在北京再待四年,而在歌舞团切是未知。为给自己争取四年留在北京时间,读电影学院。
到大三以后,慢慢接些广告,有点收入,终于有钱在北京租房子。记得在麦子店附近租居室,千二百五十元个月。住十八楼,每天晚上十二点之后电梯就停开,经常要走上去。房子并不豪华,也算不上好,却让很快乐,因为这是个属于自己空间,有点家感觉。
回想起来,非常珍惜那段奢侈独处时光。那时不过是很普通文艺青年,怀着梦想,寄身在茫茫人海北京。这个租来空间就是王国,在那里发呆、看碟、打坐。经常在家里蹲在地上擦地,有些小洁癖,希望拥有第个租来房子每个角落连床底下都是干净。没戏拍时候总在那里宅着,哪儿也不去。
去欧洲读设计梦破碎
大学四年,共拍两部戏,部是吴子牛导演电影《国歌》,部是赵宝刚导演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这两部戏并没有让爱上演员这个职业,相反,觉得自己并不合适做演员。人总是有这样个心态,觉得侥幸得来都不是最适合自己。大概因为当初上电影学院很偶然,也很侥幸,只是为可以多在北京待四年,所以潜意识里总觉得,演员这个职业不定合适。
真正理想是什呢?其实也并不是当歌手。歌手不过是喜欢职业。小时候真正理想是做名室内设计师。从小学习画画,对设计有种天生敏感。小时候经常在想,长大当设计师多好,可以有份固定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生活,还可以有很稳定收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