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也是出生就有用语法来说话和思考能力。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转换描述”等理论在1964年仍属于新生硬理论,有着数学般精确度,理解这些理论,需要依赖于对数学计算和数学结构使用。杰勒德·威基诺浦相信,从理性角度出发,乔姆斯基这些理论是正确:人脑对生成和转换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这是人类特有能力,不会被空水桶所吸走,也从不曾刻印在“白板[6]”上,但是却存在于大脑皮层和大脑神经元树突、轴突、突触之中。乔姆斯基关于知识和语言理论,刷新旧语法观点——另派认为大脑被社会,被后天学习,以及偶发事件所塑造和定型。要认同语法能力既是天生也是不可改变,在当时,是对决定论、对宿命论冲击,当然受到冲击还有其他事情,因为这种新观点暗示:遗传区别分化人类,而不是环境。威基诺浦认识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新观点是令人厌恶,就像威基诺浦觉得他父亲主意令人厌恶样。威基诺浦在自己学术天地中,听到不少讨论,有说语言是种水晶般、不可改变结构,有说语言是种“乱中有序”,种框架般结构,形状和形式能随着环境与风气变化而变换。从美学意味上,杰勒德·威基诺浦更倾向于认同“架构说”——语言是不断改换、复杂多样、变更有序架构;而在理智范围中,他又接受“晶体说”;直觉上,也是同样,“晶体说”比较合乎他看法。乔姆斯基所说人类建构语言本能,更让威基诺浦感同身受。
威基诺浦预期是,在遥远未来,神经科学家也好,遗传学者也罢,或者是研究人类思维学生,在神经元树突森林里,在突触链接中,能够发掘出语言形式,能够证实:基因像是非周期性“晶体”,对于它所控制物质而言,“晶体”能决定事物将会演化出结构、形状和内容。威基诺浦遥望着未来,想象着对“晶体”恒定不变内核理解能够达致对阡陌般语法和语法深层架构理解——但以上任何种知识,都无法确实回答出委员会提出“到底该教小孩子和半大孩子些什东西”这个问题。关于这点,威基诺浦同样感触良多。
[1]犹太法典《塔木德》(Talmud)是犹太教中认为地位仅次于《塔纳赫》(Tanakh)宗教文献。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间,记录犹太教律法、条例和传统。
[2]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Vermeer,1632—1675),昵称为扬·维米尔(JanVermeer),或约翰·维米尔(JohanVermeer),17世纪荷兰画家,作品有《戴珍珠耳环少女》等。
[3]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1896—1982),俄罗斯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
[4]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
[5]诺姆·乔姆斯基指是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NoamChomsky,1928—),美国哲学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