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孙子顾传恪今年二十三岁,考三次乡试,去年终于考上举人,他在十八岁那年定亲,是顾永良夫妇给他定下亲事,孙媳妇是闽省书香门第出身,两人年龄相差四岁,去年年底才成亲,还没有孩子。
“这小子在爹身边还用得着跟学?”顾永良挑挑眉,记得他很小时候父亲就给自己讲解些世事,等长大点连官场发生事也会说,耳濡目染之下,等他考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时就很容易适应。
“当然,远离官场多年,又没有地方从政经验,让传恪跟着你较好。”再说,父子分别那久,时常不住在块,比起三孙子顾传博,顾青云总觉得大孙子和父母关系不够亲密。
顾青云这说,顾永良当然没有意见,不过他们兄弟俩坚持要把顾传硕和顾传博留下,毕竟没有人在身边侍候,他们总不放心,恨不得自己亲自在旁边守着。
顾青云想到两个孙子年纪,正是可以开始科考时候,就点头同意。
爹就想着在村里多住段时间,少年离家,几十年来都是来去匆匆,现在就想着多住三年,等守完你爷爷奶奶孝再看。”顾青云摇摇头。
求知书院已经走上正轨,林山县甚至临阳府也会有人送孩子过来读书,有铺子和田地在,已经能做到收支平衡,不用他们三家添钱。与此同时,这里还成为越省算学交流中心,不断有读书人从外地赶来,在这里住上几个月或年半载,大家相互交流,觉得有所得才离开,时间日久,桃山寺和书院附近竟然慢慢形成个小小集市,有商人在这里卖东西,颇为繁华,也让书院赚笔。
毕竟附近地皮都被顾青云买下,建成简单大棚商铺就可以出租,至于以后会不会成为真正街道就看书院发展如何。
“好吧,那和弟弟不勉强你们,但孩子们总要留下几个。”顾永良和顾永辰对视眼,就立即说道。
这些年来,他们两人也曾有孩子出生,只是孩子生病夭折,到头来顾永良仍然只有两个儿子,也就是顾传恪和顾传博。
“爹爹,说好,三年后你得回京。”顾永辰强调。
顾青云默然,看着小儿子脸,他有点后悔年轻那会儿没多生个儿子,如果有个儿子在身边,孩子们肯定放心。
三年后,顾青云孝期结束,此时二孙子和三孙子已经考中秀才,他和简薇就接二连三接到儿子们和女儿来信,信里让他们赶快进京居住,顾永辰还说他再不进京,
至于顾永辰,他是子女,姐姐是顾传悦,已经出嫁,丈夫是顾永辰上官、工部侍郎孙子,孙女婿知道上进,少年中举。弟弟是顾传硕,和顾传博样,今年是十六岁,两人生辰相差没几个月。
顾景是两儿女,大儿子正在相看人家。
顾青云知道儿子们和自己样,坚持夫妻,没有什妾室通房,孩子少是正常,毕竟孙子和孙女们都被教育得很好。
对他而言,孩子贵精不贵多,把孩子教育好比多生几个还要让他高兴。
“不可,传恪已经是举人,看他离中进士还差点火候,这些年他直陪在身边,又常去书院,书生意气还是重些,不如让他跟在你身边跑跑腿,多解世事,多积累经验,免得以后吃亏。”顾青云不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