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果真毫无错处,只怕李治反
抬头看眼脸色有些难看苏大为,李治心中忽有所感。
在大唐年轻代将领里,能如苏大为这般有远见,而且还敢在自己面前仗义执言,似乎还不多。
要不要提点下呢?
在永徽末年,他曾担心过。
担心苏大为与武媚娘走得太近,成为武媚娘在外援助。
再不拉把,这新罗小弟只怕真要躺下。
相比于吐蕃和吐谷浑,大唐更在意半岛局势,这是历史延续下来惯性。
谁叫前朝大隋,便是亡于征高句丽。
大唐建立,虽然消灭突厥这个强敌,但高句丽还在。
无论用何种方法,耗费多少时间、人力,大唐最高战略目标,定是灭掉高句丽。
可惜最后天不假年。
征高句丽事,便被耽搁下来。
到现在李治朝时候,李治皇位得来并不容易,他是幼子,头顶上两个哥哥素有贤名,曾是争夺皇位大热门。
最后太宗是被长孙无忌说动,为避免再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人伦惨剧,所以才立最小嫡子李治为太子。
但李治素来以“柔弱、恭孝”著称。
安定西北,使大唐免除后顾之忧,不用在地势上和战略上陷入被动,这是苏大为以穿越者眼光,洞察这切。
而对李治来说,有着更重要选择。
那就是辽东。
征服辽东,平定高句丽,是政治上考量。
太宗李世民在世时,已经将消灭高句丽提上日程,数次征辽,也斩获颇丰。
将苏大为踢去西北军,既是支走他,方便接下来计划,也是换个环境,查看此人品性。
结果出乎李治预料是,苏大为在军中居然也表现出色,深得征西唐军上下致好评。
无论是大总管程知节,还是苏定方等人,都对苏大为表现赞誉有佳。
除点,在班师回朝前,苏大为居然留书出走,做出违反军令之事。
若非有这个把柄,那苏大为征西之行,表现堪称完美。
往小里说是李治接过太宗李世民政治遗产。
往大里说,便是大唐超越前隋,正统性无可动摇。
这切,都是李治心中考量。
他并非不懂西北局势对大唐重要性,但是两者都很关键,两相选择,优先要照顾,是辽东。
至于吐蕃和吐谷浑,派苏定方前往,已经代表李治足够重视。
在登基后,整个永徽年间,都被长孙无忌这样权臣压得透不过气来。
虽然近两年已经将局面翻转,也刚刚取得平定西突厥这样大捷。
但对于李治来说,还需要在另个战场上获得胜利,以证明自己。
还有什比完成太宗未竞事业,更有说服力呢?
何况,如果此时大唐不出兵,据三韩那边情报,新罗已经连丢数十城,国土沦陷近半。
只是还未达到他平定高句丽最高战略,太宗所以才说征辽没有胜利。
实际上,并不是没有胜利,而是战术胜利,战略目标还未达成。
在贞观后期,太宗直派大将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其不能安心恢复生产。
高句丽国力,也因此大为削弱,已不再是隋朝时区域霸主。
太宗驾崩前,正筹谋再次亲征高句丽,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彻底消除中原这位北方强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