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府兵,能直胜利下去。
但是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
苏大为看向李治。
这位大唐天可汗,脸庞隐没在香气烟幕里,若隐若现,晦暗难明。
在说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伏笔,李治纵然不满,也难迁怒于他。
现在苏大为已经把自己意思委婉转达,就看李治反应。
李治会说些什?
会如何反应?
苏大为现在还猜不到。
为何劫掠太重?
这又牵扯到唐军府兵待遇问题。
朝廷对府兵奖赏太薄……
可以说,苏大为虽然没有主动提句朝廷不是。
但他话有话,仔细品,这里面处处都是问题。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潜藏。
首先就是苏大为话,表面上只是在说自己镇守百济发生事,但实则已经提许多意见。
比如唐军在百济只有万人。
这点人,想镇住人口百万百济,简直是个玩笑。
再比如,就这万兵马,居然还粮草不继。
大唐体。
才个更严峻和长久课题。
苏大为与李治谈话到现在,其实双方都很清楚,这并不是场属于“家人”闲谈。
而是属于“君臣问对”。
苏大为作为执掌百济熊津都督府都督,这两年都在镇守百济,立下汗马功劳。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聩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手中,能直进取,直开拓下去。
希望大唐武德,依旧光芒万丈。
而这些问题,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这些话,显然不是苏大为临时起意。
而是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过借着这次机会,以隐晦方式说出来。
他已经不是二十岁年纪,遇事沉稳许多。
这是打谁脸?
最后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亲冒矢石,冲杀在第线,亲自率军去偷袭高句丽粮草重镇买召忽。
再比如,百济百姓,衣食不继。
为何不继?
劫掠太重。
从某方面来说,他会比打下百济苏定方,比打下高句丽李勣更解三韩之地。
毕竟论前两者只是在半岛作战,而苏大为有长达两年治理经验。
李治也急需从苏大为这里听到些有用东西,能帮助他牢牢握住这块飞向大海半飞地。
减少半岛叛乱,减少唐军精力牵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地方。
这两人之间,君臣对话,绝非表面上那般平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