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三亿,不过对于票房来说,如
两人聊着天,摄影组那边有定论,确定行车动线和场景时长是匹配。
接下来需要排练下场,同样,动线、台词长度、语速三个维度确定个完整场景时长,由此来推敲运镜和布光思路。
整个场景是实景比复刻过去。
真实宁市西关附近并无火车站,如果是普通电影,自然可以前半部分在棚里拍绿幕,后半段实景,再通过剪辑完成叙事上转场,但显然,对于镜到底来说,无法做到两人从下火车、上出租、进西关整条线性拍摄。
为此,剧组首先勘察真实西关,确定场景,继而将这整个场完全复刻进影棚,至于出租车上街景,则通过特效完成——观众在看时候应该很难想象,这出戏是车子在迷宫般绿幕里绕来绕去拍成。
“到,十三,谢谢。”
“这快?”
“这是老火车站,当然近咯,”司机低头慢吞吞地找钱,“马上要拆,等从新站过来就远。”
女生先下车,绕到另边,“外公,扶你。”
双穿着黑布鞋脚自出租车上踏下,非常吃力地站稳。他抬起眼,看到陌生而喧嚣轰鸣,眼前旧骑楼熟悉也陌生,风里有他熟悉潮湿,但每张脸都不同。
“去西关谢谢。”
出租车门关上,从火车站地下停车场驶出。冲上缓坡时,轮胎与水泥路面发出轰隆摩擦,光线从挡风玻璃倾泻而下,随着车身颠簸在眼前晃动。
“哎你们宁市发展得还蛮不错哦?”
“还可以,”司机把着方向盘,不标准普通话拖腔带调:“看跟谁比咯。”
“乱是乱点,不比们日本整洁。”
由此,整个第三卷才总算实现从火车车厢、车站、出租车、西关镜串联。
三卷拍摄方案是早筹备时就确定,投资到令人咋舌地步,因此除GC和三月影视之外,破天荒地加入另两家出品方,但随着项目进度推进,最先预算不断被推翻、增项,聂锦华整个人都要掐人中急救——成本已经直奔两亿而去。
临近杀青,采访多起来,按主创高冷劲儿,自然不会抽出时间来讨好媒体,kpi全靠聂锦华扛。
“不管是对制作水平还是概念上来说,都看好这部片成为华语标杆,”聂锦华又次对着媒体本正经侃侃而谈,“《再见,安吉拉》所代表,就是华语电影工业前沿。”
“有没有担心过叫好不叫座?听说现在成本快三亿,有没有可能回不本?”
这是排练,戏演到这里就结束,应隐从阿柔角色脱出,“港台腔会不会太重?”
“不会。”
应隐仍挽着柯屿胳膊:“说实在,有点紧张。”
柯屿斜她眼:“你又不是没拍过镜到底?”
“没拍过这长,而且阿柔台词太密,麻雀样。”
“哦你是日本人哦?怎中文这好?”
“是归化三代啦。”
“回中国干什?旅游?还是走亲戚?”
“好笑啦,现在哪里还有亲戚让走?陪外公回来看看。”
车内陷入沉默,只剩下镜头前划过街景,高大棕榈和琴叶榕,停放无序电动车,戴着头盔载着小孩放学中年家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