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国经济结构失衡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在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2)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国总消费(居民消费+z.府消费)占GDP比重从65%下降到50%,下降足足15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到55%(图7-2)。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80年代54%直下降到2010年39%,下降15个百分点。图中总消费和居民最终消费间差距就是z.府消费,直比较稳定,占GDP11%左右。
图7-2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居民消费等于收入减去储蓄,下面这个简单等式更加清楚地说明这几个变量间关系:
所以当们观察到消费占GDP比重下降时,无非就是两种情况:或者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收入份额下降,或者老百姓把更大部分收入存起来,储蓄率上升。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发生。在图7-3中可以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70%下降到60%,下降10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回65%。而居民储蓄率则从21世纪初25%上升10个百分点,最近几年才有所回落。这降升,都与地方z.府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大。
图7-3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及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居民高储蓄
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世纪90年代就达到25%—30%。同期美国储蓄率仅为6%—7%,欧洲主要国家比如德、法就是9%—10%。日本算是储蓄率高,也不过12%—13%。国家之间储蓄率差异,可以用文化、习惯甚至语言和潜意识来解释。可能中国人历来就是特别勤俭,舍不得花钱。前些年有个很吸引眼球研究,讲世界各地语言与储蓄率之间关系。很多语言(如英语)是有时态,因此在讲到“过去”“现在”“未来”时,语法要改变,会让人产生种“疏离感”,未来跟现在不是回事,何必担心未来,活在当下就好。因此说这种语言人储蓄率较低。很多语言(如汉语和德语)没有时态,“往日之”“今日之”“明日之”绵延不断,因此人们储蓄率也较高。(3)
天马行空理论还有不少,但语言、文化、习惯等因素长期不变,解释不国储蓄率近些年起起落落,所以还得从分析经济环境变化入手。目前主流解释是计划生育、z.府民生支出不足、房价上涨三者共同作用。(4)计划生育后,人口中小孩占比迅速下降,工作年龄人口(14—65岁)占比上升,他们是储蓄主力,所以整体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上升。孩子数量减少后,“养儿防老”功效大打折扣,父母必须增加储蓄来养老。虽然父母会对仅有个孩子加大培养力度,增加相关支出尤其是教育支出,但从整体来看,孩子数量减少还是降低育儿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