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包括廉价土地、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这都会刺激企业加大资本投入,相对压缩人力需求。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国工业整体上还是劳动密集型,但相对国庞大劳动力规模而言,工业确实存在资本投入过度扭曲现象。加入WTO之后,方面,进口资本品关税下降,增加企业资本投入;另方面,工业在东南沿海集聚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而与户籍和土地有关政策抬高房价和用工成本,不利于外来人口安居乐业,“用工荒”现象屡有发生,企业于是更加偏向资本投入。(9)
当然,资本相对劳动价格下降后,企业是否会使用更多资本,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可替代性。如今各种信息技术让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做事越来越多,对劳动替代性比较高,所以机器相对劳动价格下降后,确挤出劳动。(10)举个例子,国是世界上最大工业机器人使用国,2016年就已占到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三成,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成本上升。(11)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经济分配中居民占比下降,z.府和企业占比就必然上升。同理,从支出角度看,居民消费占比下降,z.府和企业支出占比就会上升,这些支出绝大多数用于投资。也就是说,居民收入转移到z.府和企业手中,变成公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而老百姓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占比则相对降低。此外,总支出中还有块是外国人支出,也就是国出口。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下降,不仅对应着投资占比上升,也对应着出口占比上升。因此在很长段时间里,拉动国GDP增长主力是投资和出口,而国内消费则相对不振。
该如何评价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注意上文讲都是相对份额,不是绝对数量。整个经济规模在急速膨胀,老百姓收入占比虽然相对下降,但水平在迅速上升。消费和投资水平也都在迅速上涨,只不过速度快慢有别罢。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资本占比上升意味着人均资本数量增加,这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工业化必经阶段。国几十年内走完西方几百年工业化进程,必然要经历资本积累阶段。欧美和日韩也是如此。英国“圈地运动”和马克思描述“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读者们想必耳熟能详。近些年兴起“新资本主义史”,核心议题之正是欧美资本积累过程中“强制性”,比如欧洲列强对殖民地压榨和美国奴隶制等。(12)而在“东亚奇迹”中,人民勤奋、高储蓄、高投资和资本积累举世闻名。国也不例外。除人民吃苦耐劳之外,各种制度也在加快资本积累。比如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都是把剩余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而在城镇,为降低企业使用资金成本,刺激投资和工业化,银行压低给企业贷款利息。为保证银行运转和利差收入,银行给居民储蓄利率就被压低。这种“金融抑制”降低居民收入。而居民在低利率下为攒足够钱,也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13)
若单纯从经济增长逻辑出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