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那位公子状告,浑山镇百姓才恍然大悟:
——啊,原来们河床干涸、河水断流,是山上村子挖山缘故呐!
本来冷水峪各处凿石、炸山,百姓们看见也当没看见,反正碍不着自己什。
如今官府立保山护林碑,检举者还能有奖,浑山镇大家当然就顶上桃花关两个村子。
——他们这是响应朝廷号召,也保护自己家园呢。
浑山有片桃花林,经年发展下来形成桃花关,由于附近有泉眼、山涧,流水从山上冲刷下来形成块肥沃谷地,也就是现在浑山镇。
随着镇子规模扩大,附近聚集越来越多百姓,渐渐在浑山顶上桃花关附近形成阳谷村和昌丰村。
两个村子百姓刚开始还在附近山中开垦土地耕种,但随着人口增多、赋税加增,实在无钱无银可纳百姓就学会开山取石、砍树烧灰。
冷水峪上这样做村民不是少数,桃花关两个村子里没有土地、少地村民便纷纷效仿,逐渐都成挖山、烧石灰灰户。
灰户仅有户籍,没有田册,每年征纳也只是灰税。
,刚才明义大师也提到过,说冷水峪这片不许烧灰,是被位来桃花岭踏青公子给检举。
所以,朝廷才会责令乡上立保山护林碑。
说简单点儿,那些灰户烧数百年灰,就因为城里公子踏青瞧不得白山和白烟,便纸公文告到州府。
明面上架着是保护山林名儿,实际上却是刀切下来,断绝许多灰户生路。
“那桃花关上桃花看着是好看,又不能吃、又不是私地砍伐不得,百姓们代代早给附近能开垦土地开垦光。”
毕竟浑山镇就剩那条小溪,要是者最后溪水也断流,岂不是要满山打井、甚至去山下更远湖泊挑水?
浑山镇上百姓虎视眈眈,桃花关两村村民也有自己难言之隐。
虽然这种税高,但石灰卖价也高,只要肯干、卖力气,做灰户几年摇身变成大老板在冷水峪不是少数。
山上阳谷村还好,至少还有数百亩良田、林地,靠山昌丰村便是仅有不足百亩中田,林地就更少得可怜。
再算上村子地处深山、交通并不便利,村中那几十户人女眷还都是从外面买回来,村民们消息闭塞、不爱与外人交流。
自然,就拉帮结派地抱成团,做灰户生意也是整村块儿干。
本来他们和浑山镇并无冲突,桃花关上桃林出名后,京城里公子哥儿、小姐们便常来此境踏青郊游。
大婶摇摇头,“这下断绝他们生路,他们能干?”
“不过他们挖也着实是太过分,”大叔补充道,“本来这浑山上是有三条水,在们小时候,那水都是汇到镇上成大河。”
“是啊,”大婶补充,“那时夏天大家都到河边玩:凫水、钓鱼,浮湃瓜果,水量大时候还能横渡竞舟,可惜,现在河床干涸、都被做成水田。”
“们当然也知道他们在山上生活困难,但——不能因为他们困难,就纵着他们继续这样下去给山挖开吧?”大叔擦擦额头上汗,“到时水源断,们大家不都活不下去?!”
听着两位老人家说通,云秋梳理下来大约是这个顺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