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政策实施下去都可能变成当权者完全想象不到模样,皇帝想要察举选官来加强中央集权,底下人不想让皇帝插手管那多,来二去就变成另个死循环。
察举察举,说是皇帝来选举人才,但是皇帝不可能亲自跑去地方选人,掌握察举权利还是地方官,他们选官时候重视门第族望,你选选你,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
累世公卿大家族怎出现?就这出现。
名门望族怎着都不会吃亏,他们进而入朝为官,退就在地方成为豪强,怎都不会委屈自己,就算后来察举制变成九品中正制,也是换汤不换药,内里还是个样。
负责品评中正官出身名门,评列九品察访士人当然偏向名门子弟,官场垄断不是朝夕形成,想要打破这个垄断也只能趁着乱世,要是赶在太平盛世来做这些,没有足够本事,盛世也能被搞成乱世。
原焕今天大早带着袁璟来书院,除让他来见见书院里几位先生,还有就是让外面那些读书人知道,邺城书院不光是座书院,更是他们出仕为官踏板。
朝廷无力掌控郡县,大汉已经四分五裂,察举制也即将走到尽头,不想像历史上那样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到中原,最需要改就是选官制。
隋唐科举制在后世看来弊端很大,但是对现在来说,既能抑制豪门世家势力,又能扩大官吏来源,选拔时候不像九品中正制那样只看出身,而是更看重成绩,这样不管是对掌权者还是对百姓来说,都比世家大族把持官场好。
冀州现在没办法大踏步跨到科举选官,为不引起天下世族反击,只能像现在这样温水煮青蛙,用人之处太多,手下人才远远不够,就算他们有荀彧这样交友极其广泛人在,能请过来人也有限。
主动来投人确不少,但是那些人良莠不齐,放到郡县中能无功无过都是难得,更不用说能作出什成就。
原焕自认为没那大本事,只能庆幸身处在大争也是大变之世。
寒门子弟出仕艰难,世家子也不容易,州郡各自为政,想走举孝廉为官路子不容易,而被州郡征召,显然又站到朝廷对立面,最要命是,州郡长官不定愿意征召他们。
大汉十三州,各州州牧刺史都不会是本地人士,自高祖开国以来,从本地选拔官吏或者直接由乡老族老来治理基层制度就已经被打破。
皇帝为避免州郡官吏徇私,任命*员时候会特
官府征召只能征召有名有姓大儒名士,那些有才华却籍籍无名人只能埋没在乡野之间,没有奇遇加身,可能辈子都这埋没下去。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1】
自古以来,皇权便直不曾深入到宗族乡里,不管朝廷是强是弱,宗族乡里都治理都是地方自己在管。
朝廷强势时候,上至刺史太守,下至县令,都由皇帝亲自任命,而朝廷弱势,地方势力又会重新坐大。
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琢磨不少法子,察举科目常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同时还有堆不常见名目,什阴阳灾异孝弟力田,只要有才能,皇帝现编都能编出个名目来任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