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大多建在县城府城,住在县城府城人般不会太缺粮,需要常平仓来救命只有住在偏远村寨百姓,从村子里到县城需要时间,往往等到他们得到消息,常平仓里往外卖低价粮已经被有门路商家大户给买完。
不是所有商人都有底线,想着趁乱发家人不在少数,有胆子有门路在常平仓上下手明显不会太有良心,这些人低价从常平仓里拿粮再转手高价卖掉,最后饱受饥荒之苦老百姓还是要饿肚子。
基层官吏靠得住,这种事情就能防住,原焕没法让曹操当他心心念念武将,只能从别地方下手,先给关中送去十几个干练年轻人,再让曹操自己想办法抓壮丁。
曹老板不是迂腐人,不会看不出他书信里写到底是什意思,名士大儒们找出来供着,重点是那些能干实事却被排挤出朝堂*员。
关中坐拥天时地利,几百万人中再找不出足够人手还能得?
蝗灾刚过,秋冬必有饥荒,再加上蝗灾和旱灾这兄弟俩向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不只关中,冀州豫州兖州哪个地方人手都不够用。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名士大儒在教化百姓时候用处非常大,但是灾后重建这种事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名士们还真不定有日常奔波在外吏卒能干。
强行将隐居名士*员揪出来当官只是个幌子,重要是有足够人手下基层。
政策和现实不是回事儿,地方*员实施和百姓配合个都不能少,不然可能变成另副场景,即便上面掌权者制定政策对民有利,真正实施下去却会变成民不聊生。
如同朝廷为稳定粮价而设置常平仓,在丰年粮价低时候适当以高价大量买入粮食,免得粮价太低让百姓日子不好过,在荒年时候再以低价把粮食卖出去,免得有商人囤货居奇抬高粮价。
原焕给曹老板指条明路,条能让他把政务分下去光明坦荡之路,他自己在邺城也没有闲着,把他能记住人名全都写下来,别管人现在在哪儿,只要在他们能找到地方,都逃不过被“请”到邺城命运。
这些年天下大乱,冀州是大乱之中难得不那乱地方,又有汝南袁氏名声可以借用,在他不知道时候,冀州已经成为天下人躲避战乱首选之地。
原焕以为他要找那些人会有不少在荆州、益州,毕竟他印象中去
按理说常平仓是个好政策,不光能让朝廷官仓有足够粮食可以避免饥荒,还能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好政策,用来平衡粮价储量备荒简直再好不过。
可是这好政策真正事实下去却并没有起到预想中效果,别说平衡粮价,反而让粮价更加不受控制。
常平仓掌控在官府手上,丰年时候收粮食价格不能太低,但是中央朝廷不可能管到每个常平仓,往往是皇帝知道今年是灾年民间粮食不够吃需要开仓放粮平稳粮价然后下令让常平仓低价卖出粮食,剩下事情就由底下人来安排。
如果底下人靠谱,那自然没问题,可是如果底下人靠谱,现在也不会天下大乱。
农人是最可爱人,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日子过去就不会闹事,能把这样群人逼揭竿而起,可见日子已经难过到什地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