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美元年薪。在接下来两年里,奥本海默多次想给瑟伯尔谋个助理教授职位,但伯奇坚决反对,他写信给另位同事说:“系里有个犹太人就够。”
虽然奥本海默当时并不知情,但是他对反犹主义可不陌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上流社会中反犹主义不断高涨。许多大学仿效20年代初哈佛大学政策,限制犹太学生数量。纽约、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大城市精英律师事务所和社交俱乐部都将特定种族和信仰人排除在外。在这点上,加州权势圈子与东海岸如出辙。不过,因为奥本海默并不像他朋友欧内斯特·劳伦斯那样渴望跻身加州权势阶层,所以他对自己处境很满意。“已经决定在哪里安身。”他回忆说,而这里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他没有再去欧洲,除在新墨西哥州过暑假和参加安阿伯夏季研讨会,他甚至都从未离开过加利福尼亚州。哈佛大学提出,如果他肯搬到那里,他薪水将翻番,他对此置之不理。1934年,新成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曾两次诱惑奥本海默离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他态度坚决地表示:“在那种地方,简直毫无用武之地……”他写信给弟弟说:“拒绝这些诱惑,因为更看重自己目前工作,在这里,相信自己尚能发挥作用,而且上好加州葡萄酒可以慰藉研究物理学艰辛和人类低能头脑。”他认为自己“还算不上成年,只是长大点儿”。这时期,他理论研究工作蒸蒸日上,部分原因是他每周只需上5个小时课,于是他“有大量时间从事物理学研究,还可以干很多别事情”。接下来,他遇到个改变他生女人。
奥本海默显然被这部体现存在主义哲学古代史诗打动。他在苏黎世时就认识老朋友伊西多·拉比在经过伯克利时得知奥本海默正在研究梵文,拉比很好奇:“为什不研究《塔木德》呢?”
印度古代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4世纪—5世纪)长篇抒情诗,讲述是个药叉(又译夜叉,印度神话中小神)由于怠忽职守受到贬谪,不得不离开爱妻。几个月后,雨季来临,他托天上云彩捎口信给留在北方妻子。——译者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