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布公”理念。过度保密政策使美国人沾沾自喜,对核危机无所知。为纠偏,新届z.府“应该宣传核危机理念……”。令人惊讶是,小组成员甚至建议向公众披露“核弹生产速度及其影响”,“应该让大家注意到这样个事实:超过定限度之后,们就不能再仅仅通过‘领先于苏联人’来抵御苏联威胁”。
“开诚布公”理念直接受到尼尔斯·玻尔启发,他直坚持认为安全与“开放”密不可分。在这点上,奥本海默仍然是玻尔传道者。不过,他已经不再相信长期僵持联合国裁军谈判。他希望新z.府能看到,“开诚布公”态度既能提醒美国人民依赖核武器危险,又能向苏联发出信号,表明美国无意使用这些武器先发制人。此外,裁军问题小组还敦促与苏联进行直接长期对话。克里姆林宫应对美国核武库规模和性质有大致解,华盛顿应大力支持通过双边会谈来削减核武库。
如果艾森豪威尔z.府在1953年接受奥本海默小组建议,冷战可能就不会走上越来越军事化道路。1982年,邦迪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篇题为“错失阻止氢弹机会”文章,他在文中进步论述这令人向往猜想。在苏联解体后这些年中,苏联政权留下档案文件迫使历史学家重新审视冷战初期美国对苏联些基本预设。正如历史学家梅尔文·莱弗勒所写那样,这些“敌人档案”表明,苏联“并没有预先计划让东欧诸国成为**主义国家,或者在朝鲜发动战争”。斯大林不仅对德国没有“总体规划”,他还希望避免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将他军队从1945年5月1135.6万人减少到1947年6月287.4万人,这表明即使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发动侵略战争。乔治·凯南后来写道,他“从不相信他们(苏联人)认为在军事上攻占西欧符合自己利益,即使不存在所谓核威慑,他也不认为他们会对该地区发动攻击”。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他继任者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和尼基塔·赫鲁晓夫开始去斯大林化。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都很清楚核军备竞赛潜在危险。马林科夫是名对量子物理学感兴趣技术官僚,他在1954年次演讲中说,在战争中使用氢弹“将意味着世界文明毁灭”,这番话震惊苏共中央高层。赫鲁晓夫豪言壮语有时则会吓到西方观众。但实际上,他奉行外交政策后来与缓和政策有相近之处,甚至其中还首次出现开放政策曙光。1955年,他重启与西方军备控制谈判,到20世纪50年代末,他大幅削减苏联国防预算。1953年9月,赫鲁晓夫第次听取关于核武器汇报,他后来回忆说:“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后来确信们永远都不可能使用这些武器。”
当然,要说服赫鲁晓夫接受奥本海默小组设想那种激进军备控制体系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艾森豪威尔z.府甚至都未为此做出过任何尝试。备受尊敬美国驻莫斯科大使——人称“奇普”查尔斯·波伦也是苏联问题专家,他后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