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1957年,当27岁杰里米·伯恩斯坦来到高等研究院时,有人告诉他,奥本海默博士想马上见他。当伯恩斯坦走进院长办公室时,奥本海默欢快地和他打招呼说:“物理学中有什确凿新发现吗?”伯恩斯坦还没来得及回答,电话铃就响,奥本海默在接电话时示意他留下来。他挂电话后,对伯恩斯坦——个他几乎不认识人,漫不经心地说:“是姬蒂,她又喝酒。”说着,他又邀请这位年轻物理学家来奥尔登庄园看看他收藏“画作”。
伯恩斯坦在高等研究院待两年,他发现奥本海默有“无穷魅力”:这个人有时犀利得令人生畏,有时又迷人得让人毫无戒心。有天,伯恩斯坦又被叫到奥本海默办公室,与这位院长进行定期“忏悔”,他无意中提到自己正在读普鲁斯特书。“他和蔼地看着,”伯恩斯坦后来写道,“他说,在他和差不多大时候,他曾在科西嘉岛徒步旅行,晚上还拿着手电筒读过普鲁斯特书。他不是在吹嘘,他是在分享心得。”
1959年,奥本海默在西德莱茵费尔登参加由文化自由大会主办次会议。他和另外20位世界知名知识分子聚集堂讨论西方工业化社会前景,会议地点是豪华塞利纳酒店,它坐落在巴塞尔附近莱茵河畔。这个远离纷扰环境让奥本海默终于可以打破他在核武器问题上沉默,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含糊其词,而是就美国社会对核武器倚重直抒己见。他问道:“如果个文明直把伦理道德视为人类生活核心,但它对所有人都可能遭屠戮前景缄口不提,只允许讨论如何克敌制胜,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样文明?”
大会自由主义立场引起奥本海默深深共鸣。他曾经与**党员为伍,而现在他身边这群知识分子正致力于打破那些“肤浅**党同情者”幻想。他喜欢在大会上遇到这些人,其中包括作家斯蒂芬·斯彭德、雷蒙·阿隆和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奥本海默还和大会执行主席尼古拉斯·纳博科夫成为好友,他是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堂弟,作为位颇受尊敬作曲家,他在巴黎和普林斯顿两地生活。尼古拉斯·纳博科夫当然知道文化自由大会直接受中央情报局资助。奥本海默也对此知情。“倒想知道还有谁不知道这件事?这是个尽人皆知秘密。”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德国*员劳伦斯·德纳维尔回忆道。1966年春,《纽约时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奥本海默与乔治·凯南、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小阿瑟·施莱辛格联名致信《纽约时报》,为大会独立性和“管理层操守”辩护。他们甚至不屑于否认大会与中情局联系。
随着时间推移,奥本海默成位越来越引人注目国际名人,他开始更频繁地出国访问。1958年,他访问巴黎、布鲁塞尔、雅典和特拉维夫。在布鲁塞尔,他和姬蒂受到比利时王室欢迎,他们是姬蒂远房亲戚。在以色列,他东道主是戴维·本-古里安总理。1960年,他访问东京,在机场迎接他记者提连串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他轻声说道:“不后悔对原子弹技术成就有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