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大儒蔡邕过去遭受宦官打击,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天之中三次升官,直做到侍中。但这些措施,并没能起多大作用,官僚士大夫多对董卓心怀不满,只是迫于董卓高压政策,暂时隐忍;些人则公开表示不同董卓合作,如袁绍在为废立之事同董卓发生冲突后逃奔冀州,其堂弟袁术逃到南阳。
董卓当初阴怀野心,积极发展个人势力,拒绝朝廷征召,曹操肯定是有所解,因此他反对召外将、特别是召董卓进京,是有着阻遏董卓野心、维护政局稳定考虑。董卓来到洛阳后所作所为,曹操更是耳闻目睹,并抱有自己想法。曹操本来也是董卓拉拢对象,董卓上表朝廷荐举他为骁骑校尉,并想把他引为心腹,共同商议大事。但董卓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曹操料定董卓虽然得势时,但必然很快归于失败,因此不肯同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毅然改名换姓,逃出洛阳,走上同董卓公开决裂道路。
二首举义兵
曹操只带几个亲随骑兵,溜出洛阳城来,抄小路朝东边家乡谯县方向急驰。出虎牢关,路过成皋时,到故友吕伯奢家借宿,发生杀吕伯奢家数口事情。对这件事,史籍记载各有不同。
王沈《魏书》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伯奢不在,他儿子和几个同伴抢劫曹操马匹和财物,曹操发觉后,亲手将这几个人杀死。
比王沈《魏书》稍为晚出郭颁《世语》,所记则大不相同。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伯奢外出,在家五个儿子热情接待曹操,礼节很周到,但曹操因为是违抗董卓命令偷逃出来,疑心主人要害他,于是趁着天黑用剑杀死八个人逃走。
比《世语》还要晚出孙盛《杂记》,在《世语》记载基础上,增加个产生误会细节。说曹操到吕伯奢家后,听到食器相碰发出声响,以为是兵器相击发出声响,进步以为是吕伯奢儿子要杀害自己,于是决定抢先下手,趁着天黑将其杀死。事后还凄怆地说句:“宁负人,毋人负!”然后出门逃走。
上引三说,哪说更接近事实,已难断定。如果第说是事实,曹操属于自卫,是锄*除害,其行为是无可非议。如果第二、三说是事实,曹操行为属误杀,有可理解地方。因为曹操是在极为严峻形势下逃离洛阳,随时有被捕杀危险,心情极度惶迫,神经高度紧张,加之食器相碰声音确实很像兵器相碰声音,在那种瞬间就可能丧命情况下,又来不及作冷静思考和调查,于是就发生不幸。可能曹操杀人后马上就发觉是杀错,而错杀又是故人之子,不免有些后悔,有些悲伤,于是产生“凄怆”感情,这种感情很难说是装出来,是虚伪。“宁负人,毋人负”云云,则是曹操发觉杀错人后种强词夺理自白和强自慰解,,bao露曹操自私残忍性格,成为后来些独夫民贼信奉格言,是不足为法。曹操多疑性格,也在这里得到初步展示。
曹操继续东逃,经过中牟时,遇到次真正危险。大概由于形色匆忙,个亭长怀疑曹操是逃犯(这时曹操本来也是个“逃犯”),把他逮捕,送到县里关押。这时县里已经得到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