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蜀吗?”
“既平陇,复望蜀”是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句话。《后汉书·岑彭传》载,建武八年(32),岑彭跟随刘秀讨伐陇西隗嚣。攻下天水后,隗嚣逃往西城,刘秀又进围西城。这时,占据蜀地公孙述派大将李育前来救援隗嚣,驻兵上邽。不久,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临行给岑彭写封信,说:
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发兵,头须为白。
意思是要岑彭在攻克西城、上邽后乘胜前进,进攻盘踞蜀地公孙述。后来,隗嚣和公孙述都相继被消灭。曹操借用这句话,意图却完全相反,不是赞成在得到汉中后立即向益州进攻,而是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暂且按兵不动。
曹操举攻取汉中,益州受到强烈震动,这是必然。曹操进驻南郑七天后,有从蜀地投降过来士兵说:“蜀中天要发生几十次惊乱,刘备虽然动刀杀人,也不能使之安定下来。”
当时曹操似乎对未能及时出兵益州有些后悔,曾问刘晔是否还可以再出兵。刘晔认为,现在益州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不能再进击。后来颇有人替曹操惋惜,如裴松之就说:
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意思是曹操坐失良机,不然益州转瞬之间就是他。得到益州,荆州、江东也就势难坚持,曹操完成统天下大业也就有望。其实,这种想法是并不符合实际。曹操在这个问题上,既考虑眼前困难,也考虑长远困难,审时度势,知难而退,作出是项正确战略决策。
从眼前困难来说,曹军经过千里转战,进入汉中时已经相当疲劳。蜀中险阻,并不亚于进取汉中所经历险阻,以疲惫之师去攻取更为险阻地方,很难收到“席卷”效果。按刘晔所说,蜀中经过七天骚乱之后就已经初步安定下来,在当时交通不便、且必然遇到抵抗情况下,想要在七天之内深入益州腹地、攻下成都也绝不可能。更何况,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夏拿下成都,到曹操拿下汉中时,已有将近年之久,其政权已大体稳定下来,虽有小骚乱,不足以动其根本。而其军队因新得益州,士气正旺,也必有相当战斗力。加有天险可恃,即使据险不战,以逸待劳,也会给曹军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肯贸然进兵,是完全可以理解。
曹操所面临形势同当年刘秀有相似之处,这就是他们都取得第个战役胜利,下个目标是要夺取蜀地。但又有个截然不同地方,这就是刘秀是在控制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后,才转而向西用兵,这就毫无后顾之忧,可以而且必须乘胜进军,消灭蜀中之敌,以求劳永逸。而曹操却处在三国鼎立态势已经形成情况下,江东有虎视眈眈孙权,荆州又有关羽领着重兵驻守,如果自己把战线拉得过长,特别是如果把重点投入蜀中而在短期内又不能自拔,腹背就必然会出现空虚,给孙权、关羽以可乘之机。东线旦失守,中原不保,局面就不可收拾。这可能出现长远困难,作为军主帅曹操是不能不充分地估计到,是不能不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