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虽亦由网禁疏阔,盖分田无限使之然也。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此变有所败,而宜复者也。
曹操提出“井田”,也同样是基于这样考虑。其《抑兼并令》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与这里所提出“井田”设想在思想上是相通,目都是为设法对付豪强兼并,在定程度上维护“下民”利益(当然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曹操提出“封建五爵”,也是为对那些“田亩连于方国”“荣乐过于封君”豪强势力有所抑制。当然,曹操提出“井田”,也同提出“封建五爵”样,只是为表达种恢复良好封建秩序愿望,并非真打算去,恢复这种古老制度。时代毕竟不同,曹操不可能糊涂得连这点也不清楚。
诗末尾,曹操提出“厉俗”问题。所谓“厉俗”,就是改善风俗。殷朝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在孤竹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互相让国,弃国逃走。曹操认为,世人之所以赞叹伯夷,就是想以伯夷为榜样来改善风俗。从哪几方面来改善风俗呢?曹操认为,要提倡节俭,二要提倡礼让,三要提倡“兼爱”“尚同”。礼让例子除伯夷外,曹操还提到许由,许由是尧时贤士,传说尧要把帝位让给他,他认为是受污辱,于是逃到箕山下种地隐居。曹操认为,如果大家都像许由那样谦让,还会去打什官司、辩什曲直呢?类似思想,曹操还在《礼让令》中表述过:
里谚曰:“让礼寸,得礼尺。”斯合经之要矣。
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之谓让。
认为实行礼让是符合儒家经典精神,并对礼让内容作具体解释。“兼爱”“尚同”则是墨子思想。《墨子·兼爱》提出“兼相爱”,也就是主张人们要普遍地相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尚同》又提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意思是要实现平等,实现统。曹操提出“厉俗”,当然是有现实针对性,其目同他颁布《整齐风俗令》目大致相同。提倡礼让、“兼爱”,不仅是为制止民间械斗争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着大大小小割据者而言,曹操希望他们能够向让国伯夷、许由学习,不要争权夺利,更不要有“王天下”奢望和梦想,而应服从在他挟持下献帝领导,实现天下和平与统。这里面,既有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善良愿望,也有个人政治上深层谋求,是不可等闲视之。至于曹操自己,他肯不肯礼让呢?那得看形势和需要而定,但总说来,他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礼让。比如献帝都许之初,他将大将军头衔让给袁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