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变风易俗,以致太平”、“能者在位,质者在职”等主张。曹操所描绘这幅图景,反映当时人们对于太平社会普遍向往,也反映曹操自己对于现实社会不满和对之加以变革愿望,还可以从中看出曹操企图对社会加以变革重点,或者说他急于解决重大问题。事实上,曹操所采取重大政治措施不少是同他政治理想相关联,或者说曹操政治理想是他在制订重大政治措施时指导思想。这样来看,曹操对理想社会描绘就不仅仅是种说教、种宣传,而多少有些实际意义。
比如,曹操对于施行仁政,确实是心向往之。《秋胡行》其二说:“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意思是要以施行仁义为本分,以制礼作乐为光荣。《善哉行》其说:“古公亶父,积德垂仁。思弘道,哲王于豳。”对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施行仁政和德泽,得到百姓拥戴,最后终于成为豳地(今陕西邠县带)贤明君王业绩进行赞扬。曹操对于仁政向往,是基于他对百姓解和同情。《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念之断人肠。”《军谯令》说:“旧土人民,死伤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还有首《谣俗词》具体反映人民贫苦: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贷,不知所以应。
采用歌谣形式,首二句就直接从汉乐府民歌《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二句化出,这也从个侧面反映曹操关注民间疾苦感情。对广大士兵在长期辗转征战中所蒙受艰苦,曹操也给予关注和同情。《苦寒行》在描写严冬行军艰苦之后说。“悲彼《东山》诗,悠悠令哀。”《却东西门行》则着力描写战士怀念故乡心情: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兽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出于对人民同情,曹操深感施行仁政必要,自己也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施行些比较进步、开明措施。他对当时最反动最残,bao豪强地主势力进行打击,限制他们对广大人民掠夺和奴役,对租税作统规定,从而使随心所欲强征,bao敛得以刹车,调整百姓负担,就是其“仁政”思想种反映。他收定河北后,下令免收年租税,对重灾区人民租税实行减免,对死亡将士家属实行优抚,也是这种思想反映。他在建安二十三年(218)下《赡给灾民令》中说:
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以上无夫子,若年十二以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人。
末尾说:老年人必须靠人养活,如果年龄在九十以上,家可以免除个人徭役。虽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