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求臣下“不可不法”这位“前世之贤相”(见《资治通鉴》卷百九十二贞观二年)、也就是要大家永远忠于唐王朝,就是个突出例子。在正统儒家思想濡染下,般人都抱愚忠观念,对“挟持君上”“犯上作乱”行为深恶痛绝,在这种情况下,将献帝视作傀儡甚至是被软禁囚徒曹操,在被人评论时,自然要处于极为不利地位。其二是以魏为正统,则比较注意褒肯曹操,以蜀为正统,则不可避免地要贬抑曹操。正统观念形成有其长远、复杂历史和思想背景。在三国以谁为正统问题上,陈寿《三国志》始以曹魏为正统,到东晋偏安江左,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改为以蜀汉为正统。其后统治局面与曹魏、西晋相似者,大都尊曹魏为正统,与蜀汉、东晋相似者,大都尊蜀汉为正统。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加剧,所谓“正统”汉族政权大抵僻处江左,因而关于正统纷争空前剧烈,南边政权要自命正统,北边政权也要自命正统,彼此攻讦,互不相让,在这种情况下,对曹操是与非评价也就不能不带上某些偏见。此外,曹魏建国时间不长,而历史上机运不长朝代君主往往易受后代攻击,这也是影响曹操评论个因素。
今天们对待前人曹操评论,要进行实事求是分析,该是者是之,该非者非之。尤其不要受所谓“忠*篡逆”、正统与否之类立场影响。对们来说,曹操忠于汉朝与否并不重要,关键看他是否为人民做点好事。其实,即使在封建社会,如果曹操真废掉献帝,由自己登基称帝,把江山坐稳,享国时间再长些,又能有几个人站出来说他不是呢?在历史上像这样做皇帝人还少吗?翦伯赞说得好:“当曹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候,起义农民军已经粉碎东汉王朝天下,在这残破疆土上出现大大小小地主武装集团营垒。当时汉献帝除保有件褴褛皇袍之外什也没有,像这样个皇帝还能从他手中‘篡’到什?曹操天下,是自己打出来,不是从姓刘手里接收过来。假如曹操痛痛快快披上皇袍,谁能说他不是太祖高皇帝,就因为他把皇袍当做衬衣穿在里面,反而被人抹上脸白粉。”(《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至于所谓正统,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般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几个政权并存时期),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统治而制造种观念,同样个朝代,你说是正统,他说不是正统,甚至同时同地人对正统看法也不相同,如北宋太宗时薛居正修《五代史》,梁、唐、晋、汉、周都称为帝,都被认为是正统,而李昉修《历代年号》,却只认为唐、晋、汉、周是正统,朱梁为非正统。因此,在们今天看来,历史上关于正统与否争执是没有多大意义,由此而给曹操评论所蒙上迷雾也是应予以廓清。
不过,历史上有不少人也并不囿于忠*之见和正统观念,对曹操功过能够作出比较客观评论。即使是有忠*之见和正统观念人,也并不都是或只说好,或只说坏,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他们往往也能尊重客观事实,对曹操采取有毁有誉态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