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陈寿尊曹魏为正统,但他也指出曹操“性忌”,即曹操性格中有忌刻好杀、残,bao*诈面。习凿齿尊蜀汉为正统,但他并没有去专揭曹操什短。曹操攻占荆州后没有好好接待从益州来张松,结果张松怒而劝刘璋与刘备结好,习凿齿就此评论说:“昔齐桓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矜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似乎是揭曹操短,但揭得却完全对,从“岂不惜乎”四字看,还大有站在曹操集团立场说话意味。吴人所作《曹瞒传》,是揭曹操不少短,其传名径呼曹操小名,就可想见其对曹操不敬。但其所揭短未必就都是诬蔑不实之辞,现在看来多数都还是比较可信,它使们看到陈寿加以回护曹操思想性格、行为作风另面,有很高史料价值。同时,它也并不味揭短,也还有些不带褒贬客观记述,甚至是表现曹操正面形象记述。后来些类似论者,除个别人采取极端态度外,大都也能够如此。因此,对前人曹操评论们应采取善于分析、善于吸取态度。通过对各种各样、甚至是针锋相对曹操评论综合排比,不仅有助于解曹操研究曲折发展历程,还有助于们认识和解曹操“全人”,有助于们对曹操其人作历史总体把握。
最后再谈谈小说、戏剧和说唱等文学艺术中曹操形象问题。关于曹操事迹,除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作系统记载外,魏、晋人记述三国史事著作大都涉及曹操,其中还有专门记述曹操事迹著作。这类著作数量很多,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魏、晋人著作多达两百多种,实际数量恐怕还不只这些。其所记述曹操事迹,大抵都有定依据,不少可资为信史,但其中有已带有定传奇色彩,显然在著录前口耳相传过程中,已在定程度上经过人们自觉不自觉艺术加工。此后这类故事继续流传,到唐朝时已经发展成种“市人小说”,这从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骄儿诗》)诗句不难看出。到北宋,民间已有专讲三国故事艺人。苏轼《东坡志林》云:“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不难看出,这时期流传三国故事已经带上鲜明“尊刘抑曹”倾向。南宋以后,由于受帝蜀寇魏正统思想影响,在作家、艺术家笔下口中曹操更日益被丑化成个集残,bao和*诈于身反面人物。《三国演义》问世后,由于其思想和艺术都取得很高成就,因而产生巨大社会影响,集残,bao和*诈于身曹操形象从此更加深入人心,曹操也就成个更加定型反面人物。很显然,这时候曹操已经演变成个艺术形象,作家、艺术家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候,以自己政治态度、伦理观念和美学理想自觉不自觉地对作为历史人物曹操进行改造。他们通过对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和腐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