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减小战争造成破坏。
1943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出席第次魁北克会议时达成致,同意两国分享在原子弹研发领域取得成果,还决定把原子弹研发及生产设施全都集中到美国(即所谓“合金管”备忘录)。1943年12月4日,《纽约时报》刊载篇文章加剧英美两国领导人对德国有可能在核武器领域取得突破担忧。文章引用纳粹高官讲话,指出纳粹德国“准备采用击致命极端手段”以报复盟军空袭。此外,那个纳粹高官还放下狠话,宣称“人类科技突飞猛进,只用件武器就可以炸毁半个地球时刻已经指日可待”。实际上,德国核武器制造计划(代号为“铀工程”)直都缺乏有效内部协作,还受制于铀矿短缺。到1945年德国即将战败时,计划进展与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曼哈顿计划”进展十分顺利。到1945年春,用核试验来验证原子弹可行性时刻已经近在眼前。史汀生写道:“链式裂变反应本质如此。要验证们是否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就必须进行全尺度核试爆。尽管如此,们还是很有把握,应该可以在仲夏季节成功引爆第颗原子弹。”3月15日,史汀生在罗斯福去世前就“曼哈顿计划”进展最后次向他汇报。此前,吉米·伯恩斯向罗斯福递交备忘录,指出到目前为止已经耗费20亿美元巨资曼哈顿工程“有可能搞砸”。史汀生能打消罗斯福疑虑吗?答案是肯定。他对罗斯福说,参与项目科学家中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他们都认为项目成功就在眼前。
专注地听完上述汇报后,杜鲁门提出新问题,想知道原子弹最快要多久才能研制出来。“要不几个月。”史汀生答道。因此,为做好相应准备,史汀生建议成立个过渡委员会,以便总统咨询“这种即将研制成功核武器所带来各种相关问题”。杜鲁门表示同意。“很感谢史汀生条理清晰地介绍令人惊叹‘曼哈顿计划’,”杜鲁门回忆道,“在送他出门时,感到,美国能有像他这样能力卓著、智慧超群人来为国效力,实在是太幸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