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幼年读书必以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贯,故教太子及诸皇子读书皆是如此。
篇文章读120遍,如此严苛,要知道,当年胤礽还只是个十几岁孩子。
最终,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出阁”期间听汉臣讲课时道:
书已熟,尔等欲背则背。
还有别吗?你教这些早就会。以至于大学士王熙感叹道:
“三藩之乱”这历史事件,胤礽大概率不会被早早立为太子。之后,随着太子意外册立,两个深远影响也由此产生:
第,这造成满洲勋贵集团与太子隐形矛盾。因为按满洲政治传统,历代新君,如皇太极、顺治,都是由满洲勋贵开会选出来。现在因为战争形势危急,大家便对康熙和胤礽妥协。而旦他日回归和平,矛盾就会重新出现。这也是未来“太子党”和“八爷党”相互对立重要背景和前提——太子不是满洲勋贵选择,老八才是。
第二,康熙严重低估“册立太子”在汉人政治中意义。因为,在康熙受战争形势所迫展开以“册立太子”为核心系列“满汉家亲”活动时,就有汉臣借机提出,请康熙进步依照汉族传统,按明朝旧例,让胤礽“出阁”接受教育:
(沈荃)复疏列出阁四事。奏上。
由此引发“太子出阁”事件。所谓“太子出阁”,即让皇太子远离宫廷,并接受汉臣儒家学者教育。
皇太子睿龄十四,读完诸经,学问大成。圣父圣子,此自古所未有,尧舜所不及。
这话肯定有拍马屁成分,但胤礽表现想必也定是相当够水准。最后,“出阁”教育只持续两年不到便宣告停止,“太子出阁”事件就此结束。康熙皇子、皇孙回归上书房,继续接受宫廷教育。
康熙为什要这样做?简单来说,康熙是想巩固满人在中原统治地位。因为每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时,如果想提高自己合法性,就必须要证明他们是更优秀存在。而康熙所追求,就是要通过自己勤政和对太子严苛教育,来塑造出尧舜所不及“圣父圣子”形象,来彰显清朝统治远胜历代王朝。那此时胤礽只是个太子吗?不,他是康熙前半生耗尽心血、最重要政治成果之,其他任何皇子都无法与之相比。比如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43岁康熙远征噶尔丹时便安排胤
而此意见提出时,胤礽才5岁,不管是康熙还是满洲贵族,在此时都是不可能接受“太子出阁”。于是,康熙做出个影响他生决定,他把“太子出阁”时间推迟整整8年。而在这8年间,康熙几乎每天都亲自领着部分满汉学者,严格训练胤礽。康熙原话是:
朕于宫中谕教皇太子,……勤加提命,日习经书。朕务令背诵,复亲为讲解,……未尝间辍。
最终,小胤礽在6岁到10岁之间,先学5年满洲文化,在11岁到13岁之间,又学3年儒家文化。
满字自六岁起至十岁,汉字自十岁起至今年睿龄十三岁闰四月二十三日出阁以前卷册,积累已几等身。
整个过程也非常辛苦。当时辅助教学顾八代认为,相关经书初读几十遍就可以,但康熙却表示远远不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