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大兄》中勇敢地为华工出头,与恶势力抗争,所以中国观众非常喜欢他。他下部电影《精武门》则进步渲染这种民族主义,从而使得大众更加喜欢他。但首先,他不得不继续忍受在美国人那里所遭受到或私人或公开羞辱。
眼见《唐山大兄》如此成功,李小龙准备借此机会重返好莱坞。首映后第二天,他给泰德·阿什利去封信,就此前签署《武士》协议提出更多要求。他在信中写道:“除们之前协议内容,每年至少要有四个月时间回港拍戏,还要参与这部电视剧本身及周边产品销售。”[113]
1971年11月21日,李小龙在接受英文报纸《星期日先驱报》(SundayPost-Herald)采访时,提到《武士》拍摄计划:“应该在周内弄清楚这件事是不是还在进行中,如果是在按原计划推进话,马上得赶回好莱坞。这是部非常怪异冒险片,讲述是个中国人在1860年到美国西部行侠仗义故事。你能理解吗?那些骑马牛仔拿着枪,拿着根绿色竹竿,有意思吧?扯远,现在问题是,好莱坞有很多人坐在那儿试图决定美国电视观众喜好。他们认为大众不会接受位东方英雄。们可能会从类似美国南部地区那里得到些奇怪反馈。”[114]
1971年11月25日,李小龙接到华纳兄弟打来越洋电话,传来是坏消息,这给李小龙造成双重打击。[115]由于华纳预算有限,只能投资制作部与东方有关电视剧,几经权衡之后,他们选择《功夫》,放弃《武士》,并确定让大卫·卡拉丁出演《功夫》主角。[116]通电话,既让李小龙失去饰演主角机会,同时也让他之前《武士》计划破灭,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他非常失望,”琳达说,“当时们家庭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原本希望借此能有所改善,看来又要落空。”[117]
香港媒体称李小龙是“终极太平洋中间人”(theultimateMid-PacificMan)——这是当时对西化中国人戏称。以此来形容李小龙确实非常恰当,他想要跨越全球——将西方专业精神引入香港影坛,将中国文化带进美国电视。对他而言,最危险境地是被困在太平洋中间,无处栖身。他因为有浓重中国口音而被《功夫》拒之门外,他担心对香港观众而言,他举止行为又过于西化。“在《唐山大兄》中,确实有些场景,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太像个中国人,真需要做出些调整。”[118]
1971年12月9日,加拿大电视台最受欢迎新闻记者皮埃尔·伯顿来香港寻找合适采访对象。最让他感兴趣话题是那些在东西文化冲突之下事物。皮埃尔·伯顿发现,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位此前默默无闻演员,他主演电影刚刚刷新香港票房纪录,而他又吹嘘自己即将成为第位在美剧中饰演主角东方人。
皮埃尔·伯顿在开场白中将李小龙描绘成个在东西方之间不断徘徊人:“李小龙正面临着个艰难选择。他有机会凭借部已提上日程电视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