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状态是“高卧侣羲皇,静坐休贪沐”,副世外散人模样。而他此时致力于做,便是“课儿居其中,犹之牛舔犊”。
章濬说要像“牛舔犊”那样“课儿”,指就是亲自教育章太炎等人。除章濬,章太炎外祖父朱有虔也经常指导章太炎阅读经籍。在如此优渥家庭条件下,章太炎13岁时候,于学习律诗与科场应试文之余,已经对古人辞章之学颇感兴趣,但章濬却要求章太炎还是应当先能熟练应付科场应试文,再谈其他。章太炎16岁时候,赴县城应童子试,但因身体不适而未能过关。也正是在这年,他开始阅读《老子》与《庄子》。第二年,章太炎开始读前四史、《昭明文选》《说文解字》,同时决心不再参加科考。1885年,章太炎18岁(按:本书中章太炎年龄以虚岁计),此时他开始较为系统地研读经学与小学。这年他阅读唐人《九经义疏》,顾炎武《音学五书》,王引之《经义述闻》,郝懿行《尔雅义疏》,第二年他又读《学海堂经解》。可以说,在弱冠之年,他已经开始立志于继承清代乾嘉汉学传统,力图在考订经籍文字、音韵、制度方面有所建树。而从他能够独自研究清儒论学之作这点来看,他必然已经对中国主要传统典籍十分熟悉。所以到1888年,21岁章太炎已经面继续阅读经籍,同时旁涉诸子学与史学,面开始有“著述之志”。此刻,他似乎已是位初出茅庐青年汉学家。
或许是为凸显自己颇有家学,章太炎在人生不同阶段里几次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学习经历。除在撰写于1928年《自订年谱》中较为详细地梳理自己学术成长过程,在1898年与李鸿章信中,他自言:“幼诵六籍,训诂通而已。然于举业,则固绝意不为。年十七,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于深山乔木间,冥志覃思,然后学有途径,以荀子、太史公、刘子政为权度。”1933年,在向弟子诸祖耿自述治学经历时,章太炎说:
余家无多书,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谓《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年十六,当应县试。病未往。任意浏览《史》《汉》,既卒业,知不明训诂,不能治《史》《汉》,乃取《说文解字》段氏注读之。适《尔雅》郝氏义疏初刊成,求得之。二书既遍,已十八岁。读《十三经注疏》,暗记尚不觉苦。毕,读《经义述闻》,始知运用《尔雅》《说文》以说经,时时改文立训,自觉非当。复读学海堂、南菁书院两《经解》皆遍。
在这里,章太炎说自己家里“无多书”,显然是谦辞。和江浙带著名藏书家比,章太炎家中藏书或许并不算多,但要和般民众相比,甚至和偏远地区士绅家庭相比,章太炎家已经算是藏书颇丰。也正因为有这样藏书基础,他才有可能在读书之初就涉猎清代汉学论著。而在当时那些文教不怎兴盛地区,读书人所能见到书籍种类其实是比较有限,甚至有时只能读到些和科举考试相关书。比如在湖南地区,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因事功而名扬四海之前,当地学问主流依然是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性理之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