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太炎对新文化运动频发针砭之论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在当时中国政坛掀起股波澜联省自治运动。
联省自治思潮源头是地方自治思潮。这思潮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最开始是些有洋务经验官绅目睹英国与美国地方行政制度,认为后者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出地方自治特征,这样可以通上下之情,提高行政效率。甲午战争之后,康梁师徒鼓吹变法,他们受到日本出版介绍地方自治著作之影响,认为施行地方自治能让国家基础越发牢固,民众m;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也可得到提升。但是,在康梁那里,实际有条件在地方自治框架里作为政治参与者主要是地方上士绅地主,普通民众,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则被认为素质有限,不能被赋予权利。到清末,清z.府内支持立宪官僚相信地方自治是医治中国政治弊病良方。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训练政治人才,沟通官民关系,更为顺畅地在地方上推行各类新政。1907年,体现地方自治主张各省咨议局成立。该机构看上去是个具有m;主外观地方,但实际上,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格十分苛刻,要求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举贡生出身,曾任文官七品、武官五品以上且未被参革,在本省有5000元以上营业资本或不动产。实际上能满足这些要求只有非富即贵上层士绅或脱胎于他们新式资本家,不少省份符合此条件“合格候选人”只占全省人口百分之五左右,这就导致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人并无参与其事资格。
辛亥g,m之后,“国权”与“民权”两种声音在政坛上并存。梁启超改戊戌变法期间论调,认为中国在列强环伺局面下应加强中央力量,避免造成事实上割据状态。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以中央集权为方针,让强有力中央政权得以有效管理地方。当然,这样声音自然让希望独揽大权袁世凯颇为中意。为对抗袁世凯,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g,m党人就鼓吹地方自治,强调地方分权重要性,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国民自治能力,有助于普及共和精神。究其实,这些理由很大程度上只是幌子,他们真正目是希望借地方分权来制约袁世凯。此外,些原立宪派成员,如张謇等人,或是受到流行于世政治学理论影响,或是希望能让自己在地方上地位与特权继续得到巩固,也公开撰文,主张地方自治。
在那时期,章太炎对待地方自治态度颇为复杂。在从日本回国途中,他认为:“最适于中国者,莫过于联邦政治。”可回到国内后,目睹政治与社会混乱场景,以及列强对中国利益窥视,章太炎开始主张巩固国权,避免出现政治与经济上分裂,给列强可乘之机。当然,他这主张是有重要前提,即在中央执掌政权者必须具有强烈国家意识,有能力、有决心带领中国摆脱近代以来困境,对内夯实国基,对外抵御侵略。另方面,关于地方行政制度,他超越简单地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二元对立起来做法,而是从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史流变出发,思考如何划分地方行政单位。在他看来,肇始于元代省制在实践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