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叹口气道:“大王和太子也纹身,王族姬姓贵胄尚且如此,何况吾等世代居于湖泽土著。还听说过句话,叫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此次北上有感而发,见人人视吾等为蛮夷,犹如珍禽异兽,不知大夫是如何看?是否吾等吴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中原君子认同,视为中国之人呢?季子称赞大夫年纪虽轻,却颇能思人所未思,见人所未见,还请大夫教!”
无恤沉吟,这是关于华夷之辩大命题啊!
它困扰着季札,困扰着言偃,也困扰着后世无数个归化中国,或者入主中原戎狄蛮夷之族,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吵两千多年都没什结果。
但赵无恤华夷观却很清晰。
于是他答道:“夷夏之别,血统确是前提,但并非必要。齐太公出自戎疆,与姜氏戎同为四岳之后,但现在能否说齐国是戎?鲜虞白狄与周室同为姬姓,但他们渐染狄俗,如今可否称之为华夏?故,夷用夏礼则夏,夏用夷礼则夷,华夏与戎狄蛮夷最初区别,不过是选择不同生活方式。昔日夏族、商族、周族与东夷早已融合,曾经淮夷徐国,因为用冠带,行礼仪,已经被齐人视为华夏盟邦员!”
袭扰到吴国新攻占钟吾沿海。所以他们才派出使节,看看能不能让晋国在北方对楚国、齐国施加定压力。
不过无恤觉得,他们来与不来区别不大。晋国六将军分立,内部团糟,哪还有闲情去管楚国。尤其是抗吴大英烈沈尹戎之子,子高成为叶公,为楚人驻守北境,据说这个年轻人也是代英才。
至于齐国,吴人也大不必担心,晋齐鏖战势均力敌,没有个十来年是分不出胜负,诸卿直在巴巴地猜测齐人今年究竟会在秋收前,还是秋收后发动进攻呢?或许他们还会反过来要求吴国进攻齐国,为晋国分担压力,不知到时候屈无忌会是什表情……
无恤嘿然:“他心里大概会觉得,死道友,莫死贫道吧。”
……
要是像极端皇汉主义者样,凡有丝异族血脉都得人道毁灭,那出自东夷,和申戎、隗姓戎通婚过无数次嬴秦和老赵家祖祖辈辈,还有赵无恤这具身体就得先自挂东南枝喽……
“只
屈无忌自然能将雅言运用自如,但使节团里其他吴人饮食起居,都得言偃来引领,所以他也作为“重译”随行。走之前,他站在舟上,向渡口赵无恤请个问题。
“赵大夫想必是第次与吴人接触罢。”
“然。”
“偃有个问题直想问,曾在延陵季子处观鲁国典史,其中在成公七年时记载,‘吴师入郯国’。当时鲁国季文子是如此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于是从蛮俗,断发文身,僭越称王,号句(gou)吴国,也被中国视若蛮夷。”
言偃说确是事实,虽然因为晋吴同盟缘故,中原诸侯对吴国态度改观许多,但多半是因为想要依仗、或者忌惮缘故。从文化上来说,他们虽然承认季札是知礼君子,但那只是个例。大多数人依然不认同整个吴国,动辄以蛮夷禽兽称之,吴人也自外于中原文化,出专伯鱼这种逆同化蛮夷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