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万步说,即便司寇此次保全夷仪,为晋国立下大功,那样真就能回国?或许会更受忌惮,归国之事只能依靠赵氏和司寇自己,指望晋侯开恩,指望其他诸卿?嘿,恐怕永无归期!”
……
在阚止将其中缘由叙述通后,冉求顿时出头冷汗,暗呼侥幸。自己这次莽撞建议,还是不懂晋国内部纷争结果,差点坏司寇大事。
冉求也意识到,自己身为军吏,只需要考虑如何胜于战阵,赵无恤要考虑却更多。他眼里齐人是敌国,可在赵小司寇眼里,说不定还是削弱中行氏利器咧!
阚止继续提点他道:“更何况,子有想过没有,若是司寇此时归国,西鲁局面,尤其是三邑未来将何去何从?”
未多想,只是暗暗思索道:“也得劝劝子华,私行勿要太过侈靡,司寇虽然让子贡经营奢侈之业,却将这股风气严严实实地挡在领地之外!”
随后,两人在席上分坐后,冉求也不多客套,直接表明来意。
“还请子教!”他长拜发问,问自然是昨日军议时发生事情。
阚止挥手将侍奉在旁竖人隶妾退下,移席压低声音说道:“此事本来应该秘而不宣,不知道就不要问,知道也要烂在肚子里。但明白子有是个能守住话人,便破例为你解惑次,你平日为人谨慎,昨晚提议,确实莽撞些……”
“司寇多次说过欲归晋国,晋人同僚们也不时露出思乡之情,本以为……”
“是继续作为鲁国城邑领地,由国君和三桓指派新大夫来统治呢?还是继续保有在司寇名下,在他归国交割给晋国,从此成为赵氏块飞地。”
虽然第二种情况在春秋多有发生,比如郑国和宋国卿大夫都曾接受晋国赠地以作养邑。但冉求觉得,鲁侯和三桓只要还想留下半分邦国脸面,就绝不会允许第二种情况发生。
于是阚止便顺着这种可能性继续往下问:“那子有你呢?到时候是随司寇去晋国,从赵氏门客家臣从头开始呢?亦或是留在三邑侍奉新主君。”
这下冉求便两难抉择,他舍不得鲁国,舍不得夫子和师兄弟们。但经过年任职,他对目前状况十分满意,赵无恤也是极为少见明君,不以亲疏而以能力择才,若是换个主君,是否能像赵无恤般敢放权,敢提拔呢?冉求觉得不可能再遇到。
所以若是无恤归
“道理上没错,但却不能现在说出来,尤其是不能从吾等鲁人口中说出!”
“求愚钝,还望子教!”
阚止无奈地摇摇头,分析道:“看看典史便能知道,晋国之政,内斗与外争从未停止过,当年范文子就曾说过,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会偏于边。如果偏重于外患,晋国诸卿合力对外,那局势还可以补救,如果偏向内斗,那政出多门,晋国就危险。”
“子意思是,司寇选择,是考虑到晋国内争缘故?”
“没错,从司寇被逐出晋国时起,晋人齐心对外时代已经过去。子有恐怕不知道,赵与范、中行有隙,几乎到有你无,有无你程度,可不是次援救和市恩能解除。你说,司寇怎可能为救中行城邑而在火中取栗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