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左边,是留给*员签字之用。朱元璋对这次推行极为重视,要求每级都要有经手*员签押,以便追溯责任。所以每份户帖签字,都是从户部尚书邓
那,户帖制到底是干什?怎运作?咱们不妨把整个执行流程走上遍,就明白。
图四·3“户帖制”执行流程示意图
第步,当然是皇帝下发道大白话圣旨到户部,给政策定下基调。
第二步,户部根据文件精神,设计出标准户籍格式尺寸,叫作户帖式。户部规定:“户帖”用纸长尺三寸,宽尺二寸,边缘还缀有圈花卉装饰。
这个尺寸,可不是随便定。
寒碜。
这个文风,其实不是朱元璋首创,乃是脱胎于元代。元代皇帝都是蒙古人,发布命令多用蒙语,会有专门译员逐字逐句直翻成汉文,再交给文学之士进行文言修饰。有时候事起仓促,省略最后道程序,便形成种特别生硬口语话文牍——硬译公文。比如泰定帝即位时候,诏书就是这种风格:“()从着众人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也。交众百姓每心安上头,赦书行有。”
有兴趣人可以看看《正统临戎录》,里面用硬译体记录大量蒙古人对话,特别有趣。
说回正题。
朱元璋为啥要用这奇怪白话文?不是因为朝中无人,而是因为他受够那些文绉绉套话空话。
早在晋代,朝廷制作户籍时已有规定,要求用尺三寸札。因为当时没有线装书,而是卷轴装。纸与纸之间左右相连,形成条长幅,因此宽度不限,只需要规定长度即可。
到明代,装帧方式已和现代无异,页页相叠,因此需要把长、宽都规定出来。将长度定为“尺三寸”,也算是种从古。
看完尺寸,咱们再来看正文格式部分。
正文分成左、中、右三块。在最右边,印制洪武皇帝刚才那段白话圣旨,前面添加句“户部洪武三年十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字样。来申明此乃皇命;二来警告百姓要如实申报,否则要充军;三来提醒经手*员,如果他们违法徇私,也要处斩。
中间部分,是户帖主要内容,要写明该户乡贯、男子丁口、女子口、名岁、与户主关系、户种、事产、住址等信息。
有位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疏,前后万七千字。朱元璋让人念,直念到六千多字,还没进入正题。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叫过来痛骂顿。这位皇帝态度倒真认真,骂完大臣,晚上叫人接着念,念到万六千五百字,才听见干货。
茹太素用最后五百字说五件事,件件见解都很精到。朱元璋感慨说:“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有臣如此,可谓之忠矣。呜呼!为臣之不易,至斯而见。”
后来朱元璋为防止忠臣被误伤,特意把公文要求写在《大明律》里:“陈言事理并要直言简易,每事各开前件,不许虚饰繁文。”
在国家级政策文件上使用大白话,也算朱元璋身体力行做个表率。
回过头来继续看朱元璋这份圣旨,抛开文风不说,它内容相当务实。里面没任何虚头巴脑废话,条分缕析,每句都是干货,把户帖制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