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想要搞清楚大明为啥灭亡,不用考察驳费这费劲,只要打开库房看看黄册库里情况,立刻便明白。
直以来,黄册就是大明政治个晴雨表。黄册本身质量和数量,足以反映政治是否清明、国力是否上升、对基层控制是否有效。
洪武和永乐两位皇帝威权深重,又比较有追求,地方上不敢疏忽作弊,进呈黄册质量都特别好,尺寸整齐,字迹清楚,用料上乘。这时期黄册,被称为“铜版册”,可见其过硬质量。再加上后湖有整套防火、防虫、防潮保存体制,保存百年几无问题。
此后到宣德代,也都能够大体凛遵祖制,小心攒造。从这时期后湖奏疏也能看到,地方上作弊苗头已经初步显露,但不是很严重,驳回黄册很快能得到纠正。
但从宣德后期起,黄册管理水准开始出现大幅滑坡。
密密麻麻虻虫,上至皇帝、诸部尚书,下到里长、算手,上上下下都参与到这场盛会中来,尽情地从中吸血,无限畅饮。长此以往,虻虫们固然越来越肥硕,老牛可是日渐消瘦起来。
这就是所谓“繁荣性坍塌”。表面看欣欣向荣,大家都有好处拿,派繁荣景象,实际上这正是整个体系开始坍塌表征之。
偶然会有几个有识之士,发觉其中危险。万历二十年(1593年),就有御史指出这持续罚下去,惨是基层民众,国家也没什好处,利润全让中间环节抽走——所谓“大查之费甚夥,而府库之贮无几”。他建议放宽驳查力度,揪住大头,放过小错,以避免引发民愤骚动。
朝廷本拟批准,可很快无疾而终。到万历四十年,又有人旧事重提,建议取消驳费,很快黄册库上书抗议,拿着账本条条地哭:“库匠晒晾者,百八十三名,此辈能枵腹为晒乎?……驳查书手三百余名……此辈能枵腹为查乎?……无工食,则无书匠。无书匠,则谁守册籍,谁守房舍?”
看这连串激烈排比反问,就知道黄册库是真急眼。朝廷您不给经费也就算,们自筹资金,您现在竟要停掉,这还让们怎干活?
正统皇帝登基当年九月,有黄册库*员上奏,表示库房所存四十余万本黄册,多有虫蛀浥烂,
从黄册库角度来看,实在是万分委屈。*员动情地表示:“谁肯安然坐污泥涂炭之内,而不洒然处冰壶秋月之中?”翻译过来就是,但凡有点办法,还用得着靠罚款活着吗?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容易,停办驳费,拨出专门经费即可。可皇上宁可看下面乱成锅粥,也抵死不出钱。真不知道这种倔强从何而来。
争吵到最后,驳费之举还得照办,不照办哪儿来钱去管黄册库?听到这个消息,各个链条上既得利益者拊掌而笑,从此天下太平无事。
围绕着“驳费”这政策,下有官吏肆无忌惮地舞弊征敛,上有天子诸臣贪婪地虎视眈眈,后湖本身又不甘心回到旧日穷时。诸多原因交织处,让黄册库及其相关制度成部铸银机器,源源不断地为各处输送利益。至于黄册库本身该发挥职能,反而不重要。
从黄册驳费这个政策产生、演变以及争议过程,多少能窥到大明灭亡原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