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似。这个人粗手笨脚,根本做不来那种琐细活计,然而觉得两者在本质上却有相通之处。写长篇小说时,这种密室里精工细活日复日地持续,几乎无休无止。假如这样活计原本就不合乎自己天性,或者吃不这种苦,根本不可能持之以恒。
记得小时候在哪本书上读到过两个人游览富士山故事。两人以前都没见过富士山。脑子好使男人仅仅在山脚下从几个角度望望富士山,便说道:“啊哈,所谓富士山就是这个样子啊。这里果然是美不胜收。”然后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极其高效,爽快利索。然而另个男人脑袋不太好使,没办法那般利落地悟透富士山,只好孤身人落在后边,自己动脚爬到山顶探究竟。于是既费时间,又费功夫,弄得筋疲力尽。折腾番之后,终于才弄明白:“哦,这就是所谓富士山?”总算悟透,或者说大致心中有数。
被称作小说家族**(至少其中大半)说来便是后者——这说有点那个,就是属于脑袋不太好使那类,倘若不亲自爬上山顶探究竟,便理解不富士山究竟是怎回事。非但如此,甚至爬过好多次依然不明所以,再不就是爬上去次数越多,反倒变得越糊涂。也许这才是小说家禀赋。如此来,已经算不上什效率问题。不管怎说,脑袋好使人反正干不这种职业。
所以,就算某天来自其他行业才子横空出现,以部作品博得评论家青睐和世人瞩目,成为畅销书,小说家们也不会感到太惊讶,或者觉得受到威胁,更不会对此愤愤不平(窃以为)。因为这些人中能够长期坚持创作少之又少,小说家们对此心知肚明。才子有才子节奏,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节奏,学者有学者节奏。以长远眼光来看,这些人节奏似乎大多不适合执笔创作小说。
当然,职业小说家中也有被称作天才人,还有脑袋好使人。只不过他们不单是通俗意义上脑袋好使,还是小说式脑袋好使。然而依所见,单凭那副好使脑袋能对付期限——不妨浅显易懂地称为“小说家保质期”——最多不过十来年。旦过期,就必须有更加深厚、历久弥新资质来取代聪慧头脑。换句话说,就是到某个时间点,就需要将“剃刀锋利”转换为“砍刀锋利”,进而将“砍刀锋利”转换为“斧头锋利”。巧妙地度过这几个转折点作家,才会变得更有力量,也许就能超越时代生存下去。而未能顺利转型人或多或少会在中途销声匿迹,或者存在感日渐稀薄。脑袋灵活人或许会顺理成章地各得其所。
那,对于小说家来说,什才是“顺理成章地各得其所”,如果允许直抒己见,那与“创造力衰减”几乎就是同义。小说家和某种鱼模样,倘若不在水中始终游向前方,必然只有死路条。
就这样,对那些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可以这说吗?)坚持写小说作家——也就是同行——律满怀敬意。诚然,对他们每部作品会有个人好恶,但觉得是、二是二,这些人能作为职业小说家活跃二三十年,或者说存活下来,并有定数量读者,身上必定具备小说家优秀而坚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