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正是这决定挽救大明帝国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胡濙没有什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张辅却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几天中,王振直做着青史留名美梦,而其他人也有着各自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消息后,顿时炸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个专门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皇帝信任,反对无效。
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原因是,对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你也打不过他,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他是稳赢。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倍,估计也是没用。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
除这些人外,兵部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贯以来正派品行表现,不出所料,他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结束,事实上,作为个从始至终参加这次远征人,他把自己忠诚保留到生命最后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们后面篇章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般强,他能力和人望也不是般高,他得罪过第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员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人,实在是太少。
比如国民党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直被只有几万人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学官,后来还成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仁兄居然下子当上二十万人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