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姚广孝同乡),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也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乱中死去,而且好好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人心寒,多日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序幕。
哭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活着人还要应付眼前难题。目前最关键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问题。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个人叫做徐珵。
此时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建议定能够得到皇帝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可能把人送回来!
于是他耍流氓,钱收,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干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倒是占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徐珵首先发言,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因为从他后来表现来看,在他心目中,最重要永远是自己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说法,在座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会愚蠢到把所谓天象当成理论依据呢?他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是,徐珵本人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
大明王朝国运就在这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次朝会,会议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事情却大出他意料。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本性,不过这些怕死族最担心,倒不单单是自己性命,还有他们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事情。
这种情绪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包袱,南迁令下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打算,如果没有皇帝命令,还是走不成,于是怕死族做好准备,要在第二天朝会上提出建议,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