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与查大受合兵,寻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军。
包围圈缺口越来越小,四千人生死,只在李如松念之间。
在片刻犹豫之后,李如松做出抉择——第三种抉择。
李如松手持长刀,面对全军,发出怒吼:
“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天前,查大受得意样样地发出捷报,事实上,他也确实打胜仗,杀人家几百口子,还不肯罢休,非要全歼不可,结果追着追着,追出问题来。
要知道,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军再怎怕事,好歹也是大本营,有好几万人,你带三千多人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实在是有点过分。
于是缓过劲来日军开始稳住阵脚,发动反击,据史料记载,此时聚集在碧蹄馆日军来源复杂,除第军外,还有第四军、第六军、第八军若干,基本上在附近,能来,全都跑来(悉众而来)。
由于之前日军表现过于疲软,查大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等到他砍过瘾,追够本,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
杀退批,又来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围日军人数已达两万,查大受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冲右冲无法突围,派人求援也没指望,于是心横,抱定杀个够本,杀两个赚个精神,带领士兵与日军殊死血战。
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缰绳。
长期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简单。
于是他想会,下道命令: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种人是无所畏惧,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
他资本,就是身边所带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为这些人都是李如
就在这时,李如松冲进来。
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查大受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眼下这种环境,在兵法中基本属于“死地”,而他是李成梁家丁,看着李如松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为自己疏忽,把李如松命也搭进来,别说活着回去,就算到阎王那里,也不好意思见李成梁。
日军反应也相当迅速,很快发现冲进来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于是在短暂混乱后,便开始堵塞缺口,重组包围圈。
看着漫山遍野日军,李如松明白,自己这次是冲错地方,般说来,在目前敌众寡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
其是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围拢,突围出去,然后逃走。
“带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千,随后跟进。”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他性命。
分兵之后,李如松继续出发,很快他就到达另个地方,这里据王京仅四十里,名叫碧蹄馆。
在这里,他终于看见遍地尸体和兵器,很明显,这里就是查大受所描述战场,而震耳厮杀声告诉他,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兵冲进去。
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