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躺在船上,吹着凉风,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
忽闻丝竹之声,却是另艘船上,也有士子在搞旅游文会。
越榛打着节拍,放声高歌,唱起辛弃疾《沁园春》:“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
曲唱罢,对面哈哈大笑,回首辛弃疾《水调歌头》。
两船干脆开到起,共同喝酒耍乐。都是年轻士子,又已考完乡试,正该放浪形骸。
但军田越造越多,滇池越来越小。
九年前,滇池泛滥竟然淹到昆明城外,沐昆调动数万军民终于疏浚。这是大明数百年间,滇池治理工程规模最大次,疏浚得非常彻底,直接让滇池水位下降十多米(泛滥时最高位计算),趁机开垦出数千倾良田。
这是沐昆功劳,因此在云南名声大振。有这种功劳在,即便不算平乱之功,他再怎闹幺蛾子,三司*员也只能忍着。
当然,文官也有功劳。
前面几任工程负责人,全部都是文官。可惜这些文官能量太小,无法调动足够人力和财力,年年治理,年年泛滥,年年问罪贬官。
金罍看到王渊等士子结伴而去,脸上尽是羡慕之色。即便云贵士子再庸俗,好歹也是读书人,总比那些商人更风雅些。
上辈子,王渊游过滇池,但景致完全不同。
明代滇池,要比几百年后大得多!
罗江作为云南本地人,骑马出城,指着城外杂乱住宅区说:“从景泰年间起,海口就时常淤堵,滇池之水经泛滥,甚至能把昆明城附廓民房淹没,滇池周边良田全部颗粒无收。”
“现在治理得不错。”王渊远眺道。
玩至太阳西落,众人摸黑回城,求情好半天,又给几两银子,终于让守城官兵把城门打开——这还是看在他们都是读书人份上。
回到青云街,正好碰到金万川、金罍父子应酬归来。
金万川来到王渊房中,瞎扯半天,终于拱手问道:“王相公可曾定亲?”
王渊愣愣,笑道
直至酿成百年不遇大灾,朝廷才让沐昆接手工程,在前面几位文官治水基础上,协调云南军政系统起发力,只用几个月便大功告成。
更可贵是,有黔国公沐昆坐镇,太监和文官都不敢乱来。
洪水退去之后土地,有田契物归原主,无主土地分给流民开垦,文官、太监、豪强和军方都没能大肆侵占。滇池周边数县历年亏欠田赋,因为这次治水清田,居然在随后两年直接补齐。
王渊在听罗江讲述之后,对沐公爷印象大为改观,感觉自己昨天似乎太过无礼。
行至湖边,众人买舟泛游,书童们都留在岸边看管行李和牲口。
罗江笑道:“以前几十年修,现在年小修,三年大修,否则必然泛滥成灾。”
又行十多里,王渊看着望无际良田,基本知道滇池为啥年年都需治理。
围湖造田导致!
沐英镇守云南时候,就治理过次滇池,清淤开垦出无数军田,并且持续不断围湖造田。
滇池蓄水量大大减少,加之出水口只有个,终于在几十年后酿成大灾。这次是镇守太监主持治水,直接动用军队清淤,又让滇池安稳几十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