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跟学术有关,那就不能随便乱改。
王渊这次亲自动手,测算此辆纺车各种力臂、纺轮重量等等。花整整两天时间,终于测出小木桩最佳高度,将纺车整体性能做到最优化。
可惜,由于纺车属于全手工制作,每辆纺车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安装小木桩也肯定不同。王渊测出数据,只适合此辆纺车,如果推广开来,就全凭工匠经验和手艺。
在王渊反复测试和改进之下,只多加个小木桩而已,原来同时纺三繀纺车,竟然可以做到同时纺五繀丝绵。而且操作更加便捷,初学者更易上手
这小子听着众人激烈讨论,自己坐下去踩纺车,再去瞅那个力学图,突然弱弱地说:“那个……能否在踏条下边,垫块什东西。让脚踩踏条时更方便使力,也不怕踩得过猛收不住。”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没当回事,因为钟安想法换汤不换药,根本不能大幅度提升纺车效率。
王渊也对纺织机窍不通,但为提升钟安积极性,还是让工匠过来进行改造。没有什大改动,就是在踏条下面,钉根小木桩而已,几分钟就能完事。
再让妇人坐过去纺棉,那妇人顿时惊喜道:“这下子好轻便,也不用管脚上力道。”
从元代到明中期,将近两百年时间,直都在使用这种脚踏式三锭纺车。不但需要织妇心灵手巧,还考验脚踩力度和速度,熟练工和生手工作效率有着天壤之别。
这年头,中国纺织技术还是很先进,能够同时纺三锭丝绵,欧洲那边最多只能纺两锭。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顿时抓瞎,他们连纺车是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哪有什思路对其进行改进?
“你们进来!”王渊拍手道。
两个王家女仆走进来,分别坐在两辆纺车之前,开始给男人们演示如何使用纺车。
等大家都理解之后,王渊笑道:“请画出纺车力学做功图。”
仅仅在踏条下面加个小木桩,就能防止脚踩时用力过猛,让踏条扬抑运轮更加灵巧。而且,踏条与轮辐所形成杠杆作用,带动皮弦上铤均匀旋转更加自如,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纺出丝条和棉条也良品率更高。
“可以啊,你小子脑瓜子很灵活!”王渊笑着夸奖。
钟安挠头傻笑:“以前没摸过纺车,刚坐下去试几脚,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用力过轻。就想啊,下面如果有个东西挡着,就不怕踩得太重。”
就这简单事情,近两百年却无人改进。
所有生手在初学时候,精力都放在如何控制力道上,却没人想过在下面加根木桩。这个小改动,要等嘉靖朝之后,南方纺织业大兴,民间商人为提高生产效率才发现。
“这个新鲜!”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顿时来兴趣,将日常可见机器,用力学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在搞学术研究啊!
三人蹲在纺车前,反复观察其做功过程,合力画出力学示意图。
但接下来就苦恼,大家围绕着如何增加装置、提升纺车做功效率而争论,这玩意儿可不是天两天能实现。
实验室助理钟安数学水平,已经从小学三年级晋升为四年级。他以前旁听过力学课程,但听得半懂不懂,对大家画出做功图也知半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